在解放戰爭中,豫東戰役可是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劉鄧大軍在向大別山挺進的時候就屬于我軍由戰略防御到反攻的轉變,至于豫東戰役就是我軍全面反擊的號角。在這場戰斗中,國軍可是占據著交通與兵力優勢,可是粟裕卻能夠在1比2的兵力劣勢中打出了1比3的戰損比,這讓很多人都不敢相信,直接讓國軍都懵圈了。當時劉伯承是起到協同作戰的作用,而他在看到粟裕用兵方法時,直呼太大膽。那么這場戰役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能夠讓軍神劉伯承都對其夸贊不已呢?
1948年我軍在解放戰場上的局勢好轉之后,毛主席就決定再來一次大別山挺進戰略,也就是讓粟裕帶著三個縱隊南下作戰,深入敵人的后方給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可是對于這個提議,粟裕卻是反對的,他覺得中原戰場上有著不少的機會,可以將敵人的有生力量消滅,并不贊同分兵南下作戰,這反而不利于我軍殲滅更多的敵人。就這樣粟裕與毛主席就此爭論不休,誰也不服對方,覺得自己的提議才更合適。
1948年4月,粟裕來到了西柏坡,他要將自己的想法當面同毛主席說清楚。后來在朱老總的幫助下,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想法。不過想要在中原進行決戰,就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我軍在攻打大城市上并沒有什么經驗,另外在殲滅大兵團上,我軍也沒有先例。我軍首個接手的大城市就是哈爾濱,不寫還是從蘇聯的手里接下的。
至于東北其他大城市還都被國軍掌控著,如果不能攻克這些城市,那么想要將國軍力量消滅就比較困難了。然后就是殲滅大兵團上,我軍的確沒有實現過,雖然戰斗中我軍也消滅不少的敵人,卻也都是師編制的,當時國軍狂妄自大所以才會上當,讓我軍這么容易吃掉。
可是后期國軍吸取了教訓,直接將整編師抱成一團,如此就形成了整編師團,如果我們同他們硬剛就很不無法吃掉,只有將其分散開,才能夠逐個消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想要在中原地區消滅更多的敵人真的不容易。
不過中央既然同意粟裕的作戰方案,那么粟裕就一定有辦法解決,五月陳毅就帶著華野的四千多名干部去了劉鄧大軍所在地,而這也是讓劉鄧大軍同華野一起作戰,當時中野是在中原的西南地區,而這里有兩個國民黨兵團,分別是張珍與胡鏈的。
而劉鄧主要的任務就是將這兩支兵團牽制住,在中原大戰開始后,保證這兩支部隊不會插手。另外中野還派出11縱隊去協助粟裕。當時粟裕指揮五個縱隊,再加上中野的一個縱隊,在中原地區作戰。
陳士榘與唐亮帶著兩支縱隊是在南陽盆地,這里屬于中原出口,換句話說這里屬于中原的西南角。許世友與譚震林帶著三個縱隊在中原西北地區,也就是棗莊與臨沂附近。另外就算韋國清與陳丕顯帶著三個縱隊去了中原的東南地區,也就是蘇北方向。
有了這四股勢力占據中原的四個角落,而國軍就被我軍圍困在中間,只要他們一動,我軍就可以隨著改變陣行對其進行殲滅。當時粟裕采取佯攻的方法,調動國軍去支援,從而讓抱團的國軍分散開來,而這也讓我軍有更多機會消滅敵人。
而這場戰斗中區壽年的兵團成為粟裕殲滅的對象,不過黃百韜的參與改變其作戰方案,但是黃百韜親死反抗,讓粟裕不得不當時將其全部殲滅的想法,但這場戰役也取得不小的戰果,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卻還殲滅敵人九萬多,作戰目標也完成了,而粟裕用兵大膽讓劉伯承也非常的佩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