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拉面安
來源|汽車服務世界(ID:asworld168)
最近這段時間,行業里發生了不少揭示行業發展趨勢的動態,輪胎領域也有此類動態出現。
首先上游輪胎品牌商動作愈加頻繁,且相關動作不僅局限于“終身質保”上。去年到現在,包括德國馬牌、倍耐力、玲瓏和佳通等品牌紛紛宣布旗下品牌輪胎可享受“終身質保”;而德國馬牌今年又在終端門店的輪胎項目服務響應速度和效率發力,一口氣在4萬多家汽服店上線了“輪胎秒送馬上裝”服務。
其次是汽服連鎖的輪胎項目表現。
根據途虎、兔師傅、百援精養、小拇指公開披露的信息可知,去年各家輪胎業務均有突出成績,其重要性越來越不可替代。
結合年初百援精養趙明和兔師傅宋烈進年初均有過“輪胎等長周期項目迎來青春”以及“2024年平均行駛里程有不少下滑,車主消費偏于謹慎但輪胎等剛性需求依然存在”等預測,說明除了途虎之外,其他汽服連鎖也有把輪胎發展成全新“戰略支點”的打算。
另外還有40萬汽服店經營偏好的轉變以及從業者的觀察。
近年來,“底盤特色單店或老板”是活得最滋潤的群體,曾經極度普通卻憑借輪胎項目特色進入行業視野的案例如今也是屢見不鮮,說明了當汽服店定位“高端化”或者“專項化”路線的時候,輪胎項目是非常好的切入口;此外,即便是對普通門店來說,做好輪胎項目的實際價值也越來越明顯。
宏觀層面,在行業高度內卷的當下,汽車后市場上下游群體均面臨著巨大壓力,加碼輪胎項目是企業緩解壓力的方式之一,但從微觀視角觀察,輪胎作為公認的“橫跨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的關鍵領域,遲早會成為全行業沖破現有格局的突破口。
在這過程中,輪項項目的價值將會繼續升級甚至是扭轉。
一、途虎、小拇指等全速加碼,輪胎將成“第一流量入口”
如開篇所說,最近幾年,行業上下游均將輪胎項目作為“發展核心”進行生態布局,尤其是汽服連鎖群體,去年以來在這塊更是有戰績可循。
先看途虎。
財報數據顯示,去年途虎的輪胎和底盤零部件收入約為61.3億,相較2023年增長了10.2%,占汽車產品和服務收入的41.6%,且途虎在抖音上的輪胎保養新用戶數同比增長超100%。說明輪胎業務仍是途虎體系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且是途虎在公域獲取新流量的有力抓手。
還有兔師傅。
兔師傅導入輪胎項目的時間并不長,不過一年有余,但效果卻非常突出,去年每月的輪胎銷量就穩定在了16000-17000條,宋烈進對于這個成績用了三個字形容:超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輪胎業務導入效果超預期的情況下,兔師傅去年的單店產值以及新客戶到店情況均取得顯著突破,單店最高產值從40萬提升到了超60萬,補胎業務50%都是新客戶,而換胎業務中30%都是新客戶,說明兔師傅已經通過輪胎項目打通了“吸引新用戶、提升用戶粘性,進而交叉銷售其他服務”的經營路徑,而這個點是“只專注保養”的時候兔師傅遇到的最大瓶頸。
此外,百援精養和小拇指對輪胎項目體系內對輪胎項目的重視度也在悄悄提高。前者不僅導入了輪胎項目,更將其作為獲取流量的重點入口進行加盟店培訓時候的宣導,核心輸出的內容是“如何通過輪胎上舉升機”,而小拇指去年的輪胎業績同比增長68%,且在小拇指大力推動的直供體系中,輪胎也是非常關鍵的板塊。
另外,就在過去的3月份,米奇湯普森輪胎全球首家零售店在上海開業……
這種高度重視與百花齊放的狀態,無疑說明了輪胎業務在整個獨立售后越來越被重視,甚至可以說是現在“最受重視的傳統項目”。
在汽車后市場充滿各種不確定性的現在,輪胎作為“獨立售后行業標準化程度最高、且價格最透明”的剛需項目,重視度能夠有新一輪的拔高,除了跟項目本身的確定性高度相關外,最關鍵的一點,其實是輪胎項目展現出來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潛力”。
根據從業者反饋,到現在輪胎都是很多門店最穩定的“利潤來源”之一,且隨著車齡的增長以及國產輪胎的崛起,輪胎項目的這種利潤確定性將繼續保持。
與此同時,汽車服務世界注意到,輪胎有可能成為繼洗車、小保養之后,下一個“第一流量入口”。
二、行業“流量項目”數次變遷是契機
眾所周知,以O2O浪潮為開端,終端汽服店的“流量入口項目”開始不斷變化。
2015年左右起,在資本力量的推動下,“1元洗車”甚至“0元洗車”迅速盛行,O2O企業希望以洗車這一高頻業務為切入口,打通后續的維修、保養、甚至是保險、二手車交易檢測等業務,自此“流量入口項目”的說法在獨立售后普及開來。
在這過程中,汽車后市場經歷了多輪價格戰的洗禮,且在不同階段,流量入口項目也不一樣。
1.0階段,汽服店的流量邏輯是“線下為王”,流量入口主要是免費洗車,主要手段是地推和電話;而在2.0階段,流量邏輯變成了線上線下結合,疊加行業標準化進程加快的影響,輪胎和保養等項目取代洗車成為新的流量入口。
到了3.0階段,線上流量平臺崛起,新媒體獲客窗口更是徹底打開,行業的流量入口也陡然擴大,換油、輪胎乃至精洗、深度養護、甚至是保險事故車等,都成了汽服店的流量入口。
時至今日,汽服門店開始意識到,價格戰影響下,行業的“流量入口”雖然變多了、但同時門檻也變高了。
換油雖然車主認知高、轉化率也不低,但頻次明顯下降,且利潤空間極度有限;
精洗雖然不像普洗那么容易虧錢,但轉化難題依舊存在,其他深度養護項目的技術門檻又很高,且相關業務的機遇相對有限,目前也只是少部分玩轉新媒體的門店的流量入口;
至于保險事故車,更是4S店最后的強勢項目,獨立售后能拿下的人越來越少;
這種情況下,被行業詬病“利潤空間透明度”最高的輪胎項目,反而因為入口類型多(補胎、充氣、換胎、四輪定位等)、剛需特性明顯(車主年均進店2-3次)且底盤等項目需求日益增長緣故,成了確定性最強的流量入口項目。
蘭建軍就曾指出:“底盤業務的70%是來自輪胎,在轉型過程中要緊緊抓住輪胎業務,不斷地去深化,不斷地向底盤項目做滲透。”
汽車服務世界專欄作者吳劍國也在相關文章中強調:輪胎業務是普通洗美養護門店核心中的核心,是門店一切業務的試金石。“如果能把輪胎項目的轉化率提起來,那么其他品類的轉化就都有機會;反過來講,如果輪胎都搞不定,那么其他品類的轉化就會是難上加難。”
基于這種行業變化,輪胎有了成為下一個“第一流量入口”的契機。
三、橫跨“燃油車和新能源車”機遇是內核
契機很重要,但關鍵是輪胎項目本身具備成為“第一流量入口”的內核。
行業如今高度認同的輪胎業務“橫跨燃油車存量市場和新能源車增量市場”、“是最不受新能源影響的項目之一”等說法,背后其實有兩個維度的考量。
一個就是輪胎項目本身的“長周期性”,另一個就是在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售后市場并存的動蕩時刻,輪胎項目的“穩”不只是體現在項目的盈利表現上,而是整個服務鏈都很“穩”。
汽車服務世界分析認為,這種自上而下的“穩”,主要來源于輪胎項目在產品技術、供應鏈和終端服務維度上的“三性”。
產品技術維度,輪胎有非常強的兼容性。
由于基礎性能要求一致,輪胎是現階段少有的真正由“燃油車與新能源車共性需求”主導研發方向的配件品類。
無論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輪胎的基礎性能都是要滿足安全性、耐久性、靜音性等核心指標,所以技術研發方向是重疊的,相關的研發資源重復利用率也比較高;另外,就算新能源車因電池重量大、扭矩高以及車主偏好大輪轂等因素,對輪胎有些特殊需求,但這些需求完全可以通過現有的技術升級來實現,所以在技術層面很難引發根本性的格局動蕩。
與之相對應的是,潤滑油和汽車膜因技術路線分化或服務門檻提升,技術和供應鏈的整合難度要比輪胎品類大一些。
供應鏈維度,輪胎品類具備明顯的通用性。
以燃油車輪胎替換市場為例。
雖然車齡增長會導致輪胎的磨損加劇,但相關的替換需求也是比較明確的,主要集中在性價比高的基礎性能產品,所以現在這部分市場基本上還是國內外的頭部輪胎企業通過產品線分層、配送績效提升來覆蓋,比如德國馬牌的“輪胎秒送馬上裝”服務,其實就是通過德國馬牌的“30分鐘快配”體系實現快速配送,強調的是輪胎項目的服務響應速度和效率。
另外,雖然現在大家可能聽到車主聊“燃油車輪胎和新能源車胎”的區別,但結合現狀來看,這種需求差異對上游的影響,核心還是給一些國產輪胎廠家爭取了獲取更多市場份額的機會,但對新入局者的加成并不明顯,且到現在上游輪胎品牌的整體格局依舊相對固化。
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門店采購輪胎的渠道體系是比較固定的。
此外在項目維度,輪胎項目和終端服務體系的適配性也極高。
輪胎作為車輛剛需部件,無論動力形式如何,面向消費者時需要傳遞的核心信息是幾乎一致的;此外輪胎項目本身的產品標準化程度高、有些同規格的輪胎甚至適配燃油車以及新能源車的多類車型。
這就意味著汽服店的輪胎更換、動平衡、四輪定位等項目場景以及服務體系是幾乎通用的,和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沒什么關系,門店不需要進行太多額外培訓或設備投入,就能兼容兩類客戶。
綜上,輪胎項目之所以能夠“橫跨燃油車和新能源”,本質上是它在技術兼容性、供應鏈穩定性、服務場景適配性三個層面同時覆蓋了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的核心市場需求。
而這種高度契合市場需求且穩定的特質,恰好擊中了目前汽服店群體迫切的“穩定過渡”心理,而這也是汽車服務世界認為“輪胎將成后市場第一流量入口”的關鍵所在。
四、40萬汽服店迫切尋找轉型最優解
“輪胎項目將成第一流量入口”的預測背后,還和40萬汽服店當下所處的生存階段特殊有關。
首先,雖然動蕩體感沒那么明顯,但獨立售后本質上和4S店一樣面臨著轉型壓力。
參照4S店群體近年來的轉型路徑,呈現出了非常明顯的“燃油車售后和新能源銷售”雙軌經營特點,而且這種雙軌經營模式,在獨立售后同樣存在。
其次,還跟行業當下的整體遇冷現狀有關。
F6大數據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的累計產值和進廠臺次均下滑4%,市場大環境沒有好轉;且結合市場反饋來看,大多數汽服店確實陷入了“淡季持續延長”的生存窘境。
這意味著邁入2025年,依舊有不少汽服店經營上繼續承壓、經營成本的壓縮也存在邊際效應,對于那些想要繼續留在行業的門店老板來說,盡可能在動蕩變革期“平滑轉型”,成為非常迫切的需求。
與此同時,經過多年的行業摸索,越來越多汽服店也意識到:過度依賴燃油車業務,可能因新能源替代加速陷入衰退;若僅服務電車,則面臨當前保有量不足的生存壓力。
所以,即使難度逆天,但“不想做選擇題、想魚和熊掌兼得”的汽服店會越來越多。
對普通汽服店而言,需要“雙軌經營”的主要還是項目,而成真概率最高就是輪胎項目。
一直以來,汽服門店一切的經營手段都要基于車主和自身實際需求進行,轉型也是同樣的道理。
一方面,燃油車車主和新能源車車主的輪胎更換周期存在差異,前者的輪胎平均更換周期是3-5年,而后者受整車重量更大、高扭矩輸出等因素影響,輪胎更換周期通常比傳統燃油車更短,大多在2-4年,這就意味著汽服店在這兩個輪胎業務上如果能夠做到搭配,就能形成比較穩定業務循環甚至是客戶復購。
另一方面,對絕大部分普通汽服店來說,所謂“魚和熊掌兼得”并不是說真想既要魚又要熊掌,而是想同時吃到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售后的“魚”,即便都只是“小魚”,而從輪胎業務切入,是“雙軌經營”模式投入成本最低的方式,因為無需新增工位、倉儲和展示區也能共用,避免因業務分割而出現支出增加、坪效下降的情況。
此外,對大多數門店項目來說,輪胎項目的變現路徑是比較清晰且長尾的。
縱向維度上,可以是從輪胎到全車養護的深耕。只要順利切入了輪胎項目,就能比較自然的延伸至剎車系統檢測、懸掛維修等底盤業務,技術實力和客源允許的情況下,切入新能源車的電池健康檢查也未嘗不可;
而在橫向維度,汽服店也可以試著展開保險事故車、甚至是新能源車充電等業務,當然這主要看縱向維度的業務深耕做到何種程度。
當然,上述“雙軌經營”的思路,肯定是理想大于現實,輪胎包括后續底盤業務的難點和風險也是確定的,即便前期切入順利,后續想要形成差異化競爭壁壘,人力和設備投入、技術力、營銷力以及供應鏈能力方面的投入也是一樣不少,過程中需要汽服店老板改變的不僅是經營定位的調整、還有管理習慣,關鍵還有思維上的調整,這才是更難的地方。
尋找轉型最優解,不僅是4S店群體、也是獨立售后無法逃避的生存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