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至13日,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南京大學明史研究中心主辦的“明清區域史研究的比較與對話”學術研討會在南京順利召開。來自2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明清區域史研究的理論創新、史料拓展及跨區域對話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會議報告涵蓋華北、華南、徽州、兩湖、江南、浙南、西南等不同區域,涉及土地關系、商品流動、環境生態、城鎮變遷、宗族發展、區域文化、地方治理等多項議題,呈現出明清區域史研究的多元視角與前沿動態。
開幕致辭
會議開幕式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胡簫白副教授主持。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羅曉翔教授,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范金民教授分別致開幕辭。
羅曉翔教授在致辭中首先回顧了南京大學明清史研究的學術傳統,指出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幾代學人在明清江南區域研究中長期耕耘、成果豐厚,不僅得到國內外同行認可,也培養出大批優秀學者。本次會議以“比較與對話”為主題,旨在突破單一區域研究的局限,通過不同區域、不同議題的碰撞,發現新問題、開拓新思路,催生新學術增長點。經由比較與對話,亦可在差異中發現共性,建構整體史觀,避免研究陷入碎片化。范金民教授在致辭中肯定了會議主題的學術價值。他指出區域史比較需避免盲目類比,比較對象應具有實質關聯性,反對脫離學術邏輯的“流行化”議題設定。同時呼吁歷史學在保持自身規范的同時,亦當回應時代需求,主動參與跨學科交流。他寄語青年學者珍惜優越的學術條件、利用好先進技術手段,通過扎實工作推動區域史研究不斷發展創新。
分組討論
“經濟史研究理論創新與文獻利用”討論專場由范金民主持。羅冬陽、楊國安、蔣勤、胡杰文、申斌就土地所有制與帝制中國歷史解釋、清代兩湖地區土地產權與水利協作、晚清浙南鄉村市場運作、明代賦役全書性質演變等問題展開討論。本場討論展現了經濟史研究中理論創新與文獻拓展的深度結合,從土地制度、商業網絡、基層市場到財政集權,多元文獻(家族抄本、刑科題本、商業賬簿、賦役全書)的運用打破傳統史料局限,為重構中國經濟史的微觀機制與宏觀脈絡提供了方法論啟示。
“區域環境與社會治理”討論專場由王日根主持。馮賢亮、張俊峰、楊培娜、劉詩古、胡浩宇就縣域行政中的風水形勢、河東鹽池與區域社會、近海拖風漁業與海疆秩序、沙洲淤漲影響下的地方財政和社會博弈等問題展開討論。五篇論文共同凸顯自然地理、技術干預、制度設計與社會響應的交互作用,揭示區域治理中環境作為治理對象與資源的雙重屬性,以及人地關系演變的復雜路徑。
“城鎮研究舊題新探”討論專場由吳滔主持。吳建華、姜文浩、孫競昊、王健、羅曉翔、董圣蘭就平望與大運河樞紐型市鎮的形成、明清江南城市研究與城市理論演進、鎮城隍廟與明清江南市鎮中心的變遷、清代江陰鎮保體系所反映的江南市鎮形成過程、南京十六樓與城市文化意象的嬗變等問題展開討論。五篇論文或重視地理經濟,或探究理論創新,或分析信仰與制度的互動,呈現明清城鎮研究的新思路。
“地方文化與群體認同”討論專場由潘清主持。陳寶良、徐茂明、丁修真、王剛、陳昱希就明代蘇州文人群體與文化認同、“天人感應”與蘇州歲時節俗建構、江南地域學術傳統與科舉制度、江南駐防八旗中的邊緣群體、晚清女性職業變遷等問題展開討論。五篇論文立足文本、圖像、地方志等史料,從精英文化、民間習俗、學術傳統、邊緣群體及女性經驗等層面,揭示地方文化如何通過群體實踐、制度互動與身份建構形塑認同,進而闡釋文化認同的地域特異性與社會整合功能。
“商業與市場的地方性經營”討論專場由羅冬陽主持。王日根、余新忠、馮玉榮、李慶、張景瑞就蘇州望族在地方經濟與社會治理中的雙重作用、醫藥知識與商業市場的互動關系、藥王信仰與地方藥業公會的關聯、明清之際東亞海域經濟整合與權力秩序重建、同業組織與清后期外國銀元定價機制等問題展開討論。五篇論文立足行業組織、區域貿易網絡及貨幣制度,揭示商業活動如何嵌入地方社會,家族經營如何建構跨區域市場網絡,凸顯中國傳統商業的地方性特質及其對區域社會的塑造。
“多元視角下的宗族研究”討論專場由仲偉民主持。吳琦、卞利、趙思淵、葉舟、黃敬斌就湖北軍戶宗族與漕務分派、徽州宗族的非典型祭祖特征、圣裔宗族的政治文化功能、商幫宗族的異地適應、宗族文本編纂等問題展開討論。本組論文從軍戶、移民、圣裔、商幫、族譜抄寫等角度切入,展現宗族在制度應對、社會融入、身份建構中的策略,為理解中國古代宗族的復雜性、流動性及與國家、社會的互動提供了微觀個案與理論啟示。
“制度設計與地方應對”討論專場由馮賢亮主持。張海英、吳滔、邱源媛、張小坡、陳波、胡簫白就基層官員“情理”斷案、余姚鹽場灶地與灶課的變動、民國直隸旗地變遷、徽商與民初兩淮鹽墾公司的舉辦、明代南京佛寺與地方互動、明代川藏邊區地帶的土司社會與權力博弈等問題展開討論。六篇論文共同呈現出國家制度在地方實踐中常因地理環境、經濟傳統與利益博弈產生變異,地方社會則通過策略性應對、制度套利甚至文化建構形成適應機制。這種互動既體現國家權力的滲透,也彰顯地方社會的主體性,為理解中國歷史上制度彈性與基層能動性提供了生動案例。
“區域形成與時空演變”討論專場由夏維中主持。楊斌、徐斌、杜正貞、劉婷玉、李德楠、王旭就浙西南交通樞紐的跨區域交流功能、長江流域的整合與區域分工、區域史視野下的明清契約研究反思、衛所移民家族與明代邊疆民族融合、“淮揚”“華北”區域概念的演變等問題展開討論。六篇論文立足具體區域,通過交通、制度、環境、族群等多重線索,展現區域形成中自然地理、人類活動與國家策略的長期互動,揭示中國歷史上區域邊界的動態性、內部結構的復雜性及演變邏輯,為理解地域文明的生成與重構提供了分析框架。
閉幕式
會議閉幕式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羅曉翔教授主持。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梁晨教授和南京大學明史研究中心主任夏維中教授分別發言。
梁晨院長對此次會議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傳統悠久、積淀深厚,但當下也面臨多重挑戰。此次會議有力推動了南京大學明清史方向的學科建設。今后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將通過引進人才、與兄弟院校合作等方式進一步加強明清史研究實力。期待今后繼續主辦高水平學術會議,凝聚更多學術力量,推動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夏維中教授肯定此次會議特色鮮明、成果豐碩。不僅匯聚了大批頂尖中青年學者,而且覆蓋地域廣泛、議題豐富、論文兼具前沿性與創新性、會風自由活潑、學術交流充分。他還強調區域史研究應當注意三個關鍵點:區域與整體的關系、區域內部差異、區域研究的長時段貫通。夏維中教授期待中青年學者以更開闊的視野推動區域史研究創新發展,為學科建設注入新活力。
本次會議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南京大學明史研究中心主辦。來自東北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南開大學、山西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山大學、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深圳大學、廈門大學、西南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淮陰師范學院、蘇州大學、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南京財經大學及南京大學的50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列席會議。
來源:劉舒婷/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