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源 |我們的太空
2025年4月24日——在第十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我們的太空”新媒體迎來7周歲生日。自2018年4月24日誕生以來,這一航天文化傳播的“現象級”平臺,從一微一端起步,拓展至覆蓋21個主流平臺的“新媒體矩陣”,全網粉絲突破2100萬,成為講好中國航天故事、弘揚航天精神的核心陣地。
一、七年征程:從破土而生到星辰大海
2018年4月24日,第三個“中國航天日”,“我們的太空”微信、微博賬號正式上線,首條MV《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怎能沒有你》點擊量破百萬,開啟航天文化傳播新篇章。2019年8月1日,新媒體中心在北京航天城正式啟用,推出火箭冠名、云游發射場、航天集體婚禮等創新實踐,將航天文化融入大眾生活。
至2025年,平臺已形成覆蓋微信、微博、抖音、B站、學習強國等21個平臺的傳播矩陣,其中知乎號穩居“科普第一號”,微博話題多次登上熱搜,短視頻播放量超137億次,構建起線上線下聯動的航天文化傳播生態。
二、創新實踐:讓航天精神“破圈”生長
內容破壁:從專業敘事到全民參與
“我們的太空”打破傳統航天宣傳的邊界,邀請王俊凱、關曉彤、吳磊等青年偶像與航天員對話,發起“抗疫有我”網宣活動,創作35首抗疫歌曲,推出“小天馬奔太空”線上線下馬拉松,讓航天文化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疫情期間,更以24小時直播發射、科普短視頻等形式凝聚民心,展現航天人的擔當。
技術賦能:打造沉浸式航天體驗
通過“線上云游發射場”“VR探秘航天城”等技術應用,用戶可足不出戶感受火箭騰飛的震撼;聯合央視直播四大發射場,曝光量超13億次,讓“航天夢”觸手可及。
跨界聯動:構建航天文化共同體
與35家單位建立戰略合作,攜手院士專家、科技工作者、民間創客共同創作,形成“人人都是航天傳播者”的格局。平臺發起的“太空金點子”“金牌粉絲”等評選活動,激發全民參與熱情,累計吸引超600批次訪客參與體驗。
三、初心如磐:以青春之力賡續航天報國志
“我們的太空”始終秉持“人民立場、家國情懷、太空視野”的理念,將航天精神與青年文化深度融合。七年來,平臺孵化出“太空喜報”“歷史上的今天”等品牌欄目,推出《太空每天不一樣》系列短視頻,以青春化表達讓航天知識“活起來”。
2023年,平臺啟動“星空教育聯盟”,推動航天科普進校園;2024年,聯合高校成立“航天創客實驗室”,培養青少年科技人才。這些實踐不僅傳播了航天文化,更點燃了無數青少年的“星辰大海”之夢。
四、未來展望:邁向航天強國,續寫更大榮光
站在七周年的新起點,“我們的太空”將繼續努力:
- 內容升級:打造“航天文化品牌”,探索AI主播、虛擬發射等新技術應用;
- 國際傳播:拓展海外社交媒體,向世界講述中國航天故事;
- 品牌深化:聯合企業、文旅機構開發航天文創,讓航天文化融入大眾生活。
正如他們在文章中所言:“七年不是終點,而是新征程的起點。我們將以‘青春之太空’,助力航天強國夢!”
結語
七年耕耘,七載風華。“我們的太空”用創新與堅守,書寫了中國航天文化傳播的壯麗篇章。未來,這朵航天之花,必將以更絢麗的姿態,向宇宙深處綻放!
主 編 |陳一凡
編 審 |張少波
編 輯 |王石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