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重新看了電視劇《白色強人》。
通過琢磨唐明和蘇怡這對伴侶的相處,我發現有兩件事很典型,從而對他們的關系產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其中一件事,是蘇怡煲了湯等唐明回來喝。結果唐明在醫院忙了一晚上,一直沒接蘇怡的電話。
蘇怡發現等不到唐明回來,便一個人默默喝完了所有的湯,然后當沒事發生過。結果,這件事間接導致兩人離婚。
經過時間的力量和唐明的不懈努力,兩人的關系終于開始好轉,蘇怡對唐明的感情慢慢恢復了一些信心,答應復婚,還懷了唐明的孩子。
結果影響兩人關系的另一件事發生了:蘇怡在一次出診時發生了意外,被迫流產。
她在做流產手術時,非常渴望唐明能陪在自己身邊。可是唐明忙于另一臺手術,無法抽身。
手術結束后,唐明匆忙找蘇怡道歉。蘇怡卻一臉平靜地說:“我們還是保持朋友關系吧。”
當時很多觀眾包括我,都為這一對惋惜。他們其實都很愛對方,為什么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
有人認為蘇怡太作,因為唐明的心里就只有她一個,實在不能理解她為了一些小事情否定唐明的愛和深情。
但顯而易見的是,蘇怡是攢夠了某種失望后,不得不轉身離開。
第一次離婚后,蘇怡是過了很長時間,才慢慢被唐明的極力挽回和深情厚意打動,愿意重新靠近他。
然而很可惜,還是同樣的事情破壞了她對這段感情的信心。
而且,她第二次的信心崩塌,會比第一次的更嚴重。
可以說,讓人對一段關系突然失去信心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這些小事的背后,反映的其實是關系里的一種“隱形背叛”——依戀傷害。
依戀傷害的影響力,沒有出軌所表現的那么明顯。可是對關系的殺傷力,一點都不比出軌小,是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
01
計較小事的人,究竟是在意什么?
再借助《白色強人》里蘇怡的例子。
蘇怡特意煲湯等唐明回家一起喝,結果她一個人喝完了所有的湯,且當沒事發生。
這件事通過蘇怡對婚后生活的回憶展現出來,說明了她心里很在意這件事,哪怕她表現得再怎么云淡風輕。
蘇怡性格沉穩,不是愛作愛鬧、情緒波動很大的女人,所以她不會強勢又主動地要求唐明為她做什么。
這意味著發生事情時,她大多會選擇自己消化。
她表面上善解人意,其實內里很有自己的看法,大概率也屬于感情減分制的類型。
那么,唐明沒有回來喝湯,蘇怡也沒有在明面上和唐明計較什么。
這件事對她的傷害體現在哪里?她在意的是什么?
其實兩人之間的感情,就是由相處過程中發生的點滴小事逐漸培養起來的。同時,也會存在暗中破壞感情的小事。
例如煲湯等對方回家一起喝,結果沒等到;傷心難過時只需要對方的抱抱,可是對方不給。
這些都不是嚴重的沖突,可一個人若得不到對方及時的情感回應,她內心由此產生的不安全感是真實和強烈的。
也就是她在這互動的一瞬間,沒有感受到對方的愛,而是感受到了對方的背棄。
所以,蘇怡就是因為很多這樣的小事,一次次感受了唐明的背棄和冷落,內心的不安感積少成多。
雖然唐明在口頭上很愛她,平時的一些行動也很有誠意,對感情專一。
可是每次在蘇怡最需要唐明的時候,唐明不在身邊給她帶來的傷害,完全抵消了這些在平日里積累的愛。
說明在關系里計較小事、為小事生氣的人,在意的不是具體事情本身,而是伴侶對這件事消極的處理方式,所帶給她的強烈不安全感,讓她無所適從。
這些對兩人的感情起到負面作用的小事,就是依戀傷害。它真的會逐步削弱一個人對感情的信心。
02
正確看待依戀傷害,有助于減少內耗
舉個例子,當你在某一瞬間情緒低落,很需要對方安慰一句,或者擁抱一下。
但是對方沒有滿足你,可能還會責怪你不懂事。并且還有句話說: “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
如果你是性格善良,容易內耗的人,就難免自我懷疑:我是否不夠通情達理?我的需求是否不合理?為這點事計較是否太小氣?
而心里的郁悶和擁堵又是那么真實,應該自己默默調整,還是發泄出來給對方看到呢?很多時候的內耗,就發生在這里。
那么,只要了解感情里有依戀傷害的存在,我們就可以知道內心的這種不舒服,既不是因為自己無理取鬧,也不是對方故意和自己對著干,而是自己的情感需求沒有被對方接穩。
雖然歸根到底安全感確實是自己給自己,但兩個人談感情本就是為了愛與被愛。
愛的其中一個表現,就是看見和接受彼此的需求,這樣兩人的情感才能流動。
另外,你勇于承認自己就是有需求,相信對方不是背棄只是沒有接好自己的需求,往往就是自己給自己安全感的表現。
在這樣的信念下,針對沒有被伴侶接住的需求,你就可以和對方進行深度溝通,大方坦誠和對方說明自己的感受。
在這里就要注意,和對方溝通的要點是降低攻擊性。
不要直接指出對方的不是,只說事情本身和自己的感受。否則溝通就真的成為了一種情感索取,容易起到反效果。
如果對方對你的疏忽只是無心之失,他通常就不會抗拒這種深度溝通,而且這也是一個對彼此增進了解的機會。
03
理解依戀傷害,有助于深入理解親密關系
我有個朋友,以前她的擇偶要求里,非常看重男方的物質條件。
結果目前她相處最久的男朋友各方面條件普普通通的,但兩人的感情一直都挺不錯。
有一天我打趣她,對方是不是給她灌了什么迷魂湯,讓她這么死心塌地。
朋友就說了一件小事——有一天,男友要外出和朋友通宵。在晚飯時間,男友發消息提醒她一個人吃飯。
她看到這話后就莫名上頭,回復男友說當然知道要一個人吃,而且一講這句話她就很生氣。
于是男友發了個紅包,表示讓她點一份好吃的外賣。在這一瞬間,她就不生氣了。
然后,朋友說了這番話:“我不生氣了,不是因為那幾十塊錢的紅包,而是我的小情緒被他接好了。
平時也有很多這樣的小事,不知不覺我連對自己也有了安全感。”
朋友的這件小事讓我發現,一段感情想要越相處越和睦,說難真不難,說簡單也真的不簡單。
那些表面看起來只是伴侶的一句安慰、一個小紅包就解決好的問題,背后其實是他對潛在依戀傷害的察覺和規避,在雷還沒爆的時候就清除了。
不必天天說愛,需要的時候出現,這是處理感情關系的一種最簡單的智慧。
所以,在重要的人面前,不重要的事情少去計較,就像伴侶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忘記晾衣服。
以及,多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和對方的言行。尤其是當下的感受千萬不要隔夜,及時表達感受,永遠是最有利于解決問題的。
如果兩個人忽視了依戀傷害的存在,那么戀愛、結婚就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他們大概率沒有真正理解和接納對方。
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就分手,一段感情不會無緣無故就結束。壓死駱駝的稻草不是最后一根,而是每一根。
作者 | 西良 關系心理學愛好者,熱衷從文學作品、生活細節中,探索背后的情感動機與價值觀。
如果你也想咨詢或者傾訴,請私信我!
本文的插畫,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