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針對居民水電氣計量不準確、收費不規范等問題,最近全國多地市場監管部門已開展整治行動,其中不少地方向社會公開征集線索。其中寧夏石嘴山市、江西贛州市、湖北鄂州市、貴州貴陽市等地方公開征集線索。像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監局發布的征集公告就十分具體,涵蓋“計量誤差超出法定范圍”“未按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收費”等細分方面。
水電氣表上的數字跳動,記錄著千家萬戶最基礎的民生支出。近期全國多地市場監管部門集中整治“三表”計量收費問題,看似針對的是技術層面的準確度,實則直指社會公平正義的敏感神經,一場關乎億萬居民切身利益的民生保衛戰。
市場監管總局2024年專項督查數據顯示,盡管電能表、水表、燃氣表的合格率分別高達99.94%、99.37%和99.78%,但即便這微小的誤差率,落在具體家庭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的負擔。當重慶燃氣集團多計多收問題被查處后仍整改不力,當居民對換表后費用激增的質疑聲此起彼伏,這場整治行動已不僅是技術校準,更是公信力的重塑。
“新表跑得快”的民間說法,折射出公眾對計量設備的深度不信任。這種疑慮既有認知鴻溝,普通居民難以理解“最小流量”“始動流量”等專業術語,但有現實根源,壟斷性公用事業企業缺乏透明運作機制。呼和浩特征集公告直指問題核心:擅自設立收費項目、強制服務收費、未明碼標價等行為,暴露出部分企業將民生必需品異化為牟利工具的危險傾向。
更值得警惕的是,當計量糾紛發生時,消費者常陷入“企業自證清白”的困局,獨立第三方復核機制缺位,投訴渠道不暢,最終導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重慶燃氣事件警示我們,當公共服務失去公信力,每個讀數都可能被解讀為“暗箱操作”。
多地市場監管部門此次主動出擊,是對民生事業的重視。傳統“投訴-查處”的被動模式,升級為“監測-預警-處置”的主動治理體系。這種轉變體現在三個維度:一是監管前移,通過大數據分析鎖定異常波動區域;二是標準透明,制定通俗易懂的計量檢定規程圖解;三是共治共享,建立由計量專家、社區代表、企業人員組成的爭議調解委員會。這種監管的思路,值得點贊。
根治計量收費亂象,必須觸及壟斷經營的體制病灶,當前水電氣企業“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格局,本質上違背了市場公平原則。建議從三方面推進改革:首先實行“檢管分離”,由省級市場監管部門直屬技術機構統一負責表計檢定,切斷企業與檢定機構的利益關聯;其次推行“雙隨機盲檢”,在居民見證下隨機抽檢封存表計,委托異地機構檢測;最重要的是建立“差錯先行賠付”制度,經確認多收的費用由企業雙倍返還,并納入經營者信用記錄。
水電氣不僅是商品,更是準公共產品,其供給質量直接衡量社會治理溫度,公用事業改革必須回歸民生本位。當前亟需建立“三表”爭議快速響應機制,設置30日處理時限;完善階梯價格聽證制度,邀請社區網格員、退休教師等普通市民參與;開發“民生計量”APP,實現讀數自查、費用比對、在線投訴一站式服務。只有當每個家庭都能看懂、算清、質疑自家的“三表”數據,才能真正實現"明明白白消費"的民生承諾。
從機械表到智能表,計量設備的演進史也是公共服務現代化的縮影。整治“三表”問題表面是規范數字,實質是校準政府與企業服務民生的初心。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精確到毫升的計量,更是透明到分毫的信任。這既需要監管利劍高懸,更呼喚企業社會責任覺醒,因為,再精密的表計也量不出民心冷暖,唯有將人民利益置于利潤之上,才能在民生考卷上寫下合格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