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要大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積極推進以縣(區)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序引導、依法規范城市工商資本和科技、人才下鄉,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的重要講話
▲潼南雙壩社區涪江江灘平原上,農民在農機的幫助下進行秋播作業。(攝于2024年10月14日)記者 張春曉 攝/視覺重慶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供圖)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作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重慶既有超大城市突出屬性,也有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鮮明特征。處理好“城”與“鄉”的關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是黨中央賦予重慶的重大使命。
一年來,重慶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關于城鄉融合發展的重大部署,把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作為現代化新重慶高質量發展的最大潛力,加快構建完善大城市帶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體系,以小縣大城、強鎮帶村、強村富民為導向健全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體制機制,優化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健全城鄉要素雙向高效流動制度機制,加快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
近日,記者走進基層采訪,一個個縣、鄉、村各具特色的發展故事,正彰顯出巴渝大地城鄉融合發展的強勁脈動和滿滿活力。
▲王海明
關鍵詞 小縣大城
老臘肉產業升級 小城煥發“新活力”
重慶美綴美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海明:
“有了智能化設備,我們的臘肉實現周年生產和銷售,養殖更有干勁了!”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栗園園
3月28日,雖然已過臘肉消費旺季,但在城口縣坪壩鎮新華村的重慶美綴美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綴美公司)智能車間里,機器仍然忙碌運轉著將豬肉分割、腌制。
“整豬進車間,出來就是加工好的臘制品了。”美綴美公司總經理王海明說,依托智能化設備,臘肉生產擺脫了季節限制,最近淡季車間每月仍要加工60噸左右豬肉,實現了臘肉的周年銷售,為城口老臘肉產業增添了新動能。
走進生產車間,記者看到,生產線在保留傳統加工工藝基礎上,通過更精準的溫度、濕度控制,實現標準化生產,確保產品質量穩定。此外,在臘肉炕制區上方還加裝了無煙設備,通過對煙霧中的二氧化碳、顆粒物等進行處理、凈化,減輕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我們這個車間去年被認定為西南地區首個腌臘制品數字化生產車間,成功解決了城口臘肉產業發展的一大痛點:標準化!”王海明說,早年間他在從事腌臘制品代理銷售時,就發現了城口臘肉發展的“瓶頸”——老臘肉工藝雖“老道”,但從業者思維卻很“老舊”。
“比如說,市場反饋城口老臘肉顏色太黑、塊型不方正、肥瘦不均、檔次不夠,我向企業轉達時,他們卻稱‘我們的臘肉歷來都是這個樣子’。”“中間人”王海明頗感無奈。
城口老臘肉產業中存在的短板,也正是發展的突破口!
近年來,在推動“小縣大城”試點中,城口堅持把產業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將園區打造成擴大產業總量、加快人口集聚的重要平臺和城鄉融合發展的主陣地,推動城口老臘肉“再出發”。
王海明因此來到城口投資建廠,在標準化生產的基礎上,還開發了70余個臘制單品。“你看這塊臘肉是頂級黑標,說明它的原料用的是海拔1200米以上地區養殖1年以上的豬,而且需要炕制90天以上,是最好的。其次是金標、綠標臘肉,不同品級的臘肉價格也不相同。”王海明介紹。
為了實現精準分級,美綴美公司與5個專業合作社、近200戶農戶組建了產業化聯合體。公司工作人員會經常到養殖場檢查,不合格就不收購,倒逼養殖水平提升。
“有了智能化設備,臘肉實現周年生產和銷售,養殖戶更有干勁了!”王海明說,公司年產臘肉產品1000噸左右,產值約1億元,“下一步我們還計劃開發臘肉零食產品,進一步拓展市場,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
城口縣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全產業鏈建設,近4年來,城口老臘肉年產量從3500噸突破至1.2萬噸,全產業鏈產值超過30億元,帶動1.8萬余名農戶戶均年增收1.2萬元以上,正加速形成強縣興業的產業集群。
▲陳海軍
關鍵詞 強鎮帶村
小鎮長出“商貿圈” 鋪就鄉村振興路
涪陵新妙鎮華聯超市老板陳海軍:
“以鎮帶村才能村興民富,讓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左黎韻
3月27日,涪陵區新妙鎮陳家灣商圈,一派繁華熱鬧,2000多平方米的商業空間,聚集了50多戶商戶,餐飲、服裝小店、副食超市一應俱全。“以前這兒就是個土凼凼,這幾年,政府將它改建成商貿圈,精心打造了特色夜市,引入小吃、大排檔等商業業態,生意越來越好。”商圈內,華聯超市老板陳海軍操著濃重的浙江口音高興地說。
從2007年起,在浙江對口支援資金的幫助下,新妙鎮啟動了陳家灣改造計劃,將這片低洼地帶的老舊房屋整體搬遷,用一車車土石填平了洼地,打造出一處城鄉商業綜合體。場鎮周邊常住人口超過萬人,陳海軍開了當地首個大型超市。
喧囂的小城鎮里,商戶們自發聚集到陳家灣,五顏六色的招牌擠擠挨挨,貨運三輪來來往往。“目前,我們上架的商品,包括食品、日用品,小家電等,居民們來到我們店就能完成‘一站式’采購。”陳海軍說,店里的商品大部分是從浙江發貨過來,以前物流要走一個多星期,逢年過節店里走貨快,物流跟不上,他們曾非常苦惱。
2023年,新妙鎮成為我市14個“強鎮帶村”試點鎮之一,以此為契機,新妙鎮在陳家灣商圈不遠處,建成投用了韻達重慶快遞物流基地智能化分揀中心。
占地600多畝的分揀中心,涵蓋了集散、倉儲、配送、運輸、中轉等綜合物流服務功能,是全國最大的智能化分揀中心。寬敞的廠區內,掃描機、智能分揀機快速運轉,每小時就能處理4.5萬件包裹。
“現在從浙江發貨,兩三天就能到新妙了!”陳海軍指著倉庫里一批剛到的新貨高興不已。去年以來,他增加了商品的種類,有香菇干貨、糕點副食,甚至還有寧波湯圓、水餃等凍貨,“物流快了,貨物周轉就快,我們就可以進更多新的商品。”
便捷的物流網絡也帶動了農村電商發展。以當地生產的特色榨菜為例,過去農戶只能在集鎮擺攤零售,而如今,早上剛出缸的榨菜,下午就能打包裝車,發往全國各地。
陳海軍主動為周邊農戶搭建網絡銷售平臺,不僅開設網店代銷村民手工制作的風干榨菜,還親自上陣直播帶貨。一壇壇承載著鄉愁的涪陵榨菜,通過快捷的物流網絡發到全國各地,隨著訂單量的持續增長,不少村民擴大了生產規模,甚至組建起專業合作社。
“小鎮商貿的繁榮讓我看到城鄉發展的新機遇,以鎮帶村才能村興民富,讓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陳海軍說。
▲郭騏瑞
關鍵詞 強村富民
深耕“土特產” 黃精變“黃金”
重慶(石柱)華溪村黃精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騏瑞:
“未來路還很長,我們要把華溪村的黃精面賣到世界更多地方!”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栗園園
3月12日,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重慶(石柱)華溪村黃精面業有限公司與新加坡鴻蕾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簽訂出口意向采購合同,標志著石柱黃精產業首次實現自營出口“零的突破”。
“未來路還很長,我們要把華溪村的黃精面賣到世界各地!”重慶(石柱)華溪村黃精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騏瑞在完成簽約后信心滿滿地說。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益鄉調研期間曾關心地詢問起黃精產業發展情況,并叮囑大家,選準了就把它發展好。
從事食品加工行業的郭騏瑞在電視上看到這則新聞,首次了解到黃精這種中藥材,決定來到中益鄉考察。
村里實施了返包機制,將220畝黃精返包給村民管護,既通過分紅提高村民積極性,也保證種植質量。這給了郭騏瑞到華溪村投資的信心。
2021年,工廠順利建成投產。
走進這個加工車間,工人正在有序生產,房頂的掛桿上掛滿了面條,這是郭騏瑞的“拳頭”產品。
郭騏瑞說,黃精有補氣健脾等藥用功效,面條又是極具辨識度的中國食物,二者結合,更容易獲得市場青睞。
“我們的黃精面要經歷16道工藝38項操作流程才能出成品,做出的面條筋道,有彈性,還能最大限度保留黃精的藥用功效。”郭騏瑞說,因用料好、營養價值高,產品鎖定高端市場,并有意向海外拓展。
2022年9月,在重慶海關部門的幫助下,華溪村黃精面業有限公司拿到了《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證明》。當月,首批540箱、重約8100公斤的中益黃精面,成功出口到澳大利亞、新加坡、南非等國家。
“現在我還在村里開了一家黃精食府,找了專業廚師開發特色菜品,目前已成功研發出黃精燉雞、金銀黃精丸子、黃精燴蝦球等11款菜品,讓黃精產業鏈進一步延伸。”郭騏瑞說。
產業后端的發力,讓華溪村村民的種植積極性更加高漲。目前,華溪村的黃精已發展到800畝,且首批黃精去年底也進入大面積采收期,畝均效益達到1萬余元。
“村民負責種出來,我們負責賣出去,還要賣得好。”郭騏瑞說,近幾年一直在大力拓展出口業務。
“新加坡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我們將開拓更多海外市場。”今年8月,公司將在日本、西班牙、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開設黃精面品鑒館,讓更多海外消費者了解這一“土特產”。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