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人擠在不到中國三分之一的國土上,本以為樓該越蓋越高,結(jié)果一看——印度不少城市比國內(nèi)小縣城還“平”。
不是沒錢,也不是沒地兒,關(guān)鍵是他們壓根不走這路子。
高樓對我們來說是“人多地少”的解決辦法,在那邊卻成了“沒人愿住”的麻煩事。
技術(shù)不行、排水靠天、宗教講究多、家庭結(jié)構(gòu)復(fù)雜,再加上一堆“蓋了沒人管”的后遺癥,建樓反倒成了賠本買賣。
這不是不想蓋,是根本不適合。
人口密集,但城市像“攤大餅”,越攤越平
很多人第一次去印度,都會被街頭的景象嚇一跳。
路兩邊是攤位,中間是人流,天上電線像蜘蛛網(wǎng),地上是泥水和垃圾混著走。
城市確實熱鬧,但往上一看,樓層普遍不高,三四層已經(jīng)算“高個子”。像北京上海那種二三十層起步的居民樓,在印度,別說常見,連“眼熟”都談不上。
問題不在沒技術(shù),而在他們根本不這么生活。印度的城市發(fā)展,講究“攤大餅”——地多不多不重要,只要能攤得出去就行。
德里東邊的貧民區(qū),有些棚戶區(qū)一攤就是幾十萬平米,從來不往上蓋。
原因很現(xiàn)實,一旦蓋高了,水電排污全得重修,成本高得離譜。與其折騰,不如地上一片一片占著用。
而且在印度,房子不只是住人那么簡單。很多家庭把自家門口那塊地當(dāng)鋪面,賣吃的、修鞋、縫衣服,一天能養(yǎng)一家。
你讓他住進十幾層的電梯樓,門一關(guān),啥都干不了,飯都沒得吃。樓高了,生計沒了,他們也不愿意。
不是沒有高樓,而是“高樓養(yǎng)不起人”
高樓大廈的確有,但只出現(xiàn)在極少數(shù)區(qū)域,比如孟買的金融中心或德里的政府機關(guān)一帶。其他地方,即使蓋了,也未必有人住得起。
普通印度人,工資換算成人民幣,一個月掙的可能還不夠北京一張通勤卡。
要讓他們掏幾十萬、上百萬買套電梯房,那比登天還難。
租也貴,公寓要水電、管理費、維修費,一套房一個月下來,能把一家人的飯錢掏空。
而且,印度城市的物業(yè)系統(tǒng)基本不存在。
電梯壞了沒人修,下水道堵了沒人管。高樓看著氣派,可住著憋屈。
特別是停電頻繁的時候,一旦住在高層,沒電、沒水、沒網(wǎng),日子立馬過得比棚戶區(qū)還慘。
所以,很多人寧愿住低矮的平房甚至棚屋,至少下雨時能自己補個塑料布,燈壞了去旁邊市場買個二手的換上就行。
這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和高樓里的“規(guī)范化”生活完全對不上。
天然不適應(yīng)“高樓生活”
印度社會有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家庭黏性”很強。一家三代、四代人住在一個屋檐下很常見。不是沒地方住,而是習(xí)慣這么住。
很多家庭講究供神位、燒香火、貼圖像,家里還有專門的拜神間。這些講究不光是信仰,更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高層建筑空間小、隔音差,鄰里間摩擦多,根本容不下這些習(xí)俗。
再說,印度很多人從事的是“手邊活”——做飯的、打掃的、編籃子的、捏泥人的,家就是作坊。
你讓他們住到十幾層的公寓里,鍋爐都點不了一口,連晾衣繩都沒有,這日子沒法過。
更現(xiàn)實的是,宗教節(jié)慶多,每到節(jié)日放鞭炮、唱歌、跳舞是常態(tài)。
在高樓里,做不了這些事,鄰里投訴不斷,搞不好還出點安全問題。
所以說,從生活方式上,高樓對他們來說,不是“夢想”,反而像“禁錮”。
不是建不成,而是系統(tǒng)不配套,越建越亂
有人可能會說,那就仿照中國的模式統(tǒng)一規(guī)劃、集中開發(fā)。問題是,印度沒有“規(guī)劃”這套系統(tǒng)性的傳統(tǒng)。
哪條路該修,哪塊地該拆,哪棟樓能批,政府常常給不出明確說法。就算批下來了,執(zhí)行層也常常出岔子。
新德里某片棚戶區(qū),政府計劃拆遷建住宅樓,結(jié)果七年過去,地基沒打完,空地上反倒又冒出了幾百頂新帳篷。
再說排水系統(tǒng)。印度雨季多,一場暴雨能把一整條街泡進水里。
你要是住在十幾層的樓里,電梯一旦進水,全樓癱瘓。而且,基礎(chǔ)設(shè)施跟不上高樓的密度,垃圾處理、污水處理、消防救援都成問題。
高樓不是水泥堆起來就完事兒的,它需要城市運營體系來支撐。而印度的城市,不缺磚,但缺配套。
一旦高樓多了,問題也成倍冒出來,反而比“地攤式城市”更難收拾。
活法不一樣而已
從直覺上講,人口多了,地又少,就該往高里建。但印度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不一定非得那樣。
他們可以一排棚屋一條街,牛羊雞狗混著走,照樣過活。可以一家五口睡一張床,白天做小買賣、晚上搓麻將。臟是臟了點,但他們覺得自在。
你看著“擠”,他們覺得“熱鬧”;你說“舊”,他們說“踏實”。
在我們眼里,高樓是效率、是便利;在他們那兒,高樓可能是陌生、是麻煩。
這不是落后,而是路徑不同。
印度社會發(fā)展的“節(jié)奏”和我們不一樣,他們的城市不是工業(yè)體系推動起來的,而是靠生活一點點生長出來的。
結(jié)語
說到底,印度不缺高樓的技術(shù),也不是沒人想建,而是這套高樓生活,不適合他們大多數(shù)人的現(xiàn)實。
地不大,人不少,但活法有差距。咱習(xí)慣了住高樓、進電梯,他們習(xí)慣了走街串巷、地上蹲著吃飯。
高樓不是萬能鑰匙,有時候,它反倒關(guān)上了通往生活的那道門。
對印度來說,“不高”也未必是問題,“活得慣”才是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