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報”
我們要繼承發揚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習近平
3月27日,綏德縣疏屬山下,中共綏德地委舊址迎來了新一批參觀者。
“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共綏德地委舊址。我們面前的是毛澤東同志的題詞——‘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講解員閆慧聲音鏗鏘有力。
展廳內,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份份珍貴文件,無不彰顯中共綏德地委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的初心和擔當。
2021年9月14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共綏德地委舊址,仔細察看舊址布局和部分復原場景,參觀有關專題展陳。他指出,回顧這段厚重的革命歷史,老一輩革命家堅持“黨的利益在第一位”,堅持“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堅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有著重大教育意義。
中共綏德地委舊址(三月二十七日攝)綏德縣融媒體記者 王杰 攝
殷殷囑托,牢記心間。
中共綏德地委舊址干部職工牢記囑托,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繼承發揚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深入挖掘區域紅色資源,讓紅色黨課“常講常新”。
深耕黨史研究 挖掘紅色資源
“綏德,是片紅色熱土,李子洲等一大批革命先輩在此舉義旗、播火種……”
電腦屏幕前,王暉全神貫注地敲擊著鍵盤,編著《三五九旅在綏德》一書。自去年提筆,他已洋洋灑灑寫了4萬余字,這僅僅是他黨史研究工作的一小部分。
王暉是中共綏德地委舊址負責人。走進他在中共綏德地委舊址的辦公室,可以看到一摞摞黨史研究書籍和資料擺滿了辦公桌。
輕點鼠標,瞬間跳出數百個文件夾,“三五九旅烈士名錄”“綏德分區婦女工作”“郝家橋小故事”……每個文件夾都承載著一段革命歷史,數百萬字的文字資料是王暉和同事多年來研究黨史的結晶。
“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在日常工作中,我們不斷挖掘革命歷史,把紅色教育落到實處。”王暉說,眼下,他和同事主要聚焦抗大在綏德的發展歷程、保衛黃河河防作戰、綏德分區文教事業等內容展開黨史研究,力圖還原那段崢嶸歲月。
黨史研究要行而不輟、砥礪深耕。多年來,王暉和同事苦心搜集資料。去年,他們遠赴成都、深圳等地,采訪革命先輩的后人,從回憶錄、舊報紙的只言片語中捕捉線索,反復考證,還原歷史細節。
“有時候翻閱幾十本書、走訪很多人,才能整理出一小段有用的資料,但我們依然非常興奮,覺得努力都是值得的。”王暉說。
說話間,剛剛結束講解任務的講解員郭彩平腳步匆匆地回到辦公室,把參觀者提問的內容記下來。“在黨史研究學習方面,我還要不斷加強,有時候參觀者也是我們的老師。”郭彩平笑著說。
她的桌上,擺著一本《中國共產黨綏德歷史(1924-1949)》,書頁已經被翻得有些卷邊。
郭彩平介紹,單位每周召開例會,組織講解員學習相關內容,加強知識儲備。她把搜集整理的黨史小故事融入講解詞,力求在講解中更好地營造氛圍、傳遞情感。
“講解不是簡單的照本宣科,講解員要用說、唱等方式與觀眾互動,因此要不斷加強黨史研究學習。”王暉說。
當前,綏德的紅色點位黨史研究已形成多級聯動、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黨史研究呈現出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綏德縣史志研究室主任劉冰介紹,去年,他們精心編纂的《中國共產黨綏德歷史(1924-1949)》出版。此外,綏德縣史志研究室配合榆林市級黨史研究部門撰寫關于李子洲的傳記,與文旅部門合作打造黨史方志驛站,與各紅色點位合作開展研究和宣傳,讓黨史知識走進大眾生活……目前,他們正在編寫涵蓋綏德縣90多個紅色點位的書籍,開展梳理2000多期《解放日報》中的綏德記憶等工作。
“對于史志研究工作,我們是接棒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劉冰感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綏德縣老一輩史志工作者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毅然踏上到全國各地的采訪之路,最終留下1300余份珍貴口述資料,為后來者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年輕力量正在壯大黨史研究者隊伍。
“我還記得第一次走進縣檔案館時,成堆的資料、模糊的字跡讓人一時不知所措。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被這份工作深深吸引。”劉冰說,“新時代賦予了我們新的使命。我們要深入挖掘陜北革命歷史,創新轉化黨史研究成果,用生動鮮活的方式講述革命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創新宣教方式 講好紅色故事
在中共綏德地委舊址展廳,墻上的標語十分醒目,吸引不少參觀者駐足默念。“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這些話語穿越歷史長河,依舊振聾發聵。
如今,革命年代的故事,正被一群堅守者以新的方式娓娓道來。
“自此,掀起了‘村村學習郝家橋、人人學習劉玉厚’的大生產熱潮……”3月27日,“小小講解員志愿者”蘇月皎站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標語下,向參觀者講述郝家橋村的大生產故事。
蘇月皎是綏德實驗中學七年級4班的學生,成為“小小講解員志愿者”已經快兩年了。從念講解詞略顯生澀,到現在獨立講解,她的動力是“想了解家鄉的歷史,把家鄉的故事講好”。
“剛開始,我對中共綏德地委的歷史一知半解,但是隨著了解的增多,我被一個個紅色故事打動。”蘇月皎說。
正如留言墻上一名學生所寫:“這里的窯洞會講紅色故事,故事里有我們的根。”
近年來,中共綏德地委舊址積極探索,與全縣各中小學校合作共建革命教育基地,建設新時代青少年思政教育實踐課堂,充分發揮革命教育、文化研究、歷史傳承三大功能,全力打造紅色文化的重要承載地和傳播地。
“我們多次舉辦‘小小講解員志愿者’培訓活動、‘紅色故事我來講’主題活動,通過現場授課等方式,幫助孩子們提升講解能力。”閆慧說。
作為一名講解員,閆慧在創新宣教方式上有自己的心得,她的講解常讓參觀者眼眶濕潤。
“參觀者對軍民互助的故事反響熱烈,下次可以增加細節。”“孩子們喜歡‘紅色尋寶’互動游戲,要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筆記本上,記錄著閆慧的思考。為更好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閆慧在講解時會“因材施教”——面向黨員干部側重剖析綏德革命歷史的精神內核,面向學生側重故事化敘事,面向外地游客則會融入陜北文化背景。
“講解不是復述,而是對話。我常在講解中和參觀者互動,設置問題讓參觀者回答,再揭示歷史真相,反饋很好。”閆慧說,她努力把“老故事”變成“身邊事”,讓“單向輸出”變成“沉浸體驗”。
在中共綏德地委舊址的幾孔窯洞前,悠揚的歌聲傳來,吸引了許多參觀者駐足聆聽。
“軍民滿座聚一堂,社情民意你先訪,調查研究知真章,下定決心米滿缸……”這是王暉創作的一首陜北民歌,由陜北說書藝人演唱。
“陜北說書是我們當地的特色曲藝形式。我們活化宣教方式,將黨史研究成果和地方文化、歷史故事,以及充滿鄉土氣息的陜北俚語融合在一起,讓當地群眾聽得懂、記得住,更真切地感受先輩們的奮斗歷程。”王暉說。
“我把綏德的紅色文化、中共綏德地委舊址的革命歷史和新時代綏德發生的巨大變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給大家聽。”陜北說書藝人苗永麟說,他的表演方式和唱詞內容很受大家歡迎。
此外,中共綏德地委舊址創新開展“小院黨課”,以馬扎圍坐的形式讓黨員干部共話初心;開展紅色文化進學校、進社區、進軍營、進企業、進農村活動,讓革命故事走進群眾;構建“線上+線下”傳播矩陣,更好地傳播紅色文化。
喚醒紅色記憶 厚植家國情懷
“一個個老物件,讓我感覺既陌生又熟悉。”在中共綏德地委舊址展廳,田業梅在女兒、外孫女的攙扶下參觀中共綏德地委帶領分區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的相關內容,每一件展品她都看得很認真。
田業梅是綏德人,由于子女工作變動,搬離綏德已有十余年之久。這次在女兒、外孫女的陪伴下重回家鄉,回顧中共綏德地委厚重的革命歷史,她不禁感慨萬千。
“我家過去就住在中共綏德地委舊址附近。如今我感到一切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為這些物件和場景現在都見不到了,熟悉則是因為又見到了小時候常見的東西,回想起過去的時光。”田業梅說。
田業梅的外孫女李雅媚高中畢業就離開綏德外出求學,畢業后選擇留在香港工作。
“小時候,外婆總和我講革命年代的故事。這次我特意休了年假,就為了帶著外婆回家鄉轉一轉。”李雅媚告訴記者。
從小喝著無定河水長大的綏德姑娘,如今走進了香港中環的寫字樓。“在外地上學和工作的經歷讓我更珍視家鄉這片紅色沃土,也想更加深入地了解家鄉的歷史。”李雅媚說,“在這里,我了解到中共綏德特委(地委)在不同歷史時期對中國革命作出的重要貢獻,也感受到了紅色文化對自己的影響。”
綏德,這片誕生過陜北第一個黨支部的紅色沃土,鐫刻著過往的紅色記憶、厚植人們的家國情懷,讓越來越多的人在了解紅色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我的心里話
中共綏德地委舊址負責人 王暉
2021年9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共綏德地委舊址考察,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不斷挖掘革命歷史,豐富展陳講解內容,把紅色教育落實到日常,把宣教工作做實、做細、做得接地氣。傳播紅色火種是我們的使命。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把中共綏德地委舊址建設成研究、保護、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陣地。(陜西日報記者 張樂佳整理)
記者手記:讓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薪火相傳
陜西日報記者 琚鵬飛
在中共綏德地委舊址,幾孔窯洞、一方展廳,樸素而莊重。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考察時指出,回顧這段厚重的革命歷史,老一輩革命家堅持“黨的利益在第一位”,堅持“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堅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有著重大教育意義。
殷殷囑托猶在耳畔。全國各地的參觀者奔赴這里,感受革命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在采訪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黨史研究者埋首整理黨史資料的專注、講解員反復打磨講解詞的用心、陜北說書藝人用鄉音俚語講述革命故事的創新。最動人的還是那些“小小講解員志愿者”,他們傳承紅色基因,用稚嫩的聲音講述著“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的革命傳統。
在這里,我們看到一批又一批黨員干部群眾走進展廳,感悟革命初心,接受紅色教育,讓紅色歷史入耳、入眼,更入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紅色歷史教育黨員干部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自覺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扎實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
當夕陽為窯洞鍍上金邊,中共綏德地委舊址更透出歷史厚重感。離開舊址前,記者在入口處的留言墻前駐足,墻上一句句留言飽含深情。一位黨員干部寫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向先輩學習,以吾輩之青春守這盛世之中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不平凡的事情。”
這片紅色沃土上,有人深耕、有人講述、有人傳承。我們要把黨的寶貴經驗傳承好、發揚好,讓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薪火相傳。
陜西日報記者 琚鵬飛 張樂佳 梁少飛 榆林傳媒中心記者 延丹 綏德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濤
編輯 謝婷 校對 強小強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