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融媒記者張澤青)近日,46歲腦梗死心衰患者張某在諸城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四病區康復出院,其就醫歷程堪稱驚險:從在鄉鎮衛生院就診突發腦梗死,轉診到諸城市人民醫院治療過程的短短幾小時,接連發生二次腦動脈栓塞,一次股動脈栓塞,三次險情接連暴發,嚴重時患者昏迷,生命體征不穩,諸城市人民醫院聯合鎮街衛生院迅速啟動多學科聯合作戰,最終完成“三連闖關”,將患者從死亡線拉回。
近日,張某因胸悶氣促被家屬攙扶著走進瓦店衛生院,病案本上“心肌炎、心衰9年”的病史,心臟超聲:左室大,左心室內團狀高回聲占位2.2cm×2.1cm×3.6cm,讓主管醫生倍感警覺,正當醫生查看病情之際,張某突然出現上肢活動不靈,口角歪斜癥狀———這是急性腦卒中的典型征兆。鑒于瓦店衛生院對急性腦卒中救治條件有限,副院長管延文立即撥通了諸城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李永紅的電話,簡單告知了患者病情及轉診治療需求,同時微信發送相應檢查結果。
正在門診的李永紅,立即聯系急診科及神經內科溶栓團隊做好準備,并將患者病情及相關檢查結果發送到諸城市人民醫院卒中救治群,同時啟動醫共體應急預案,由諸城市人民醫院和瓦店衛生院同時派出接送車輛,優先轉送患者。
接力患者的救護車呼嘯著沖進人民醫院時,卒中中心溶栓小組人員已在急診醫學科準備就緒,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延海立即陪同患者立即行顱腦CT檢查,CT室大門提前10秒自動開啟,從進門到完成顱腦CT用時僅5分鐘。檢查結束排除了腦出血,王延海隨即根據患者發病時間,NIHSS評分及在瓦店衛生院的化驗結果,在返回急診醫學科途中便與家屬溝通最佳治療方案———靜脈溶栓。家屬同意后立即啟動溶栓治療,溶栓專用藥通過靜脈緩緩注入患者體內,患者病情逐漸好轉。
正當在場所有人稍松口氣時,患者突然出現意識不清、煩躁不安,健側肢體完全癱瘓。“溶栓后腦出血還是心室內的血栓脫落引發再次栓塞?”沒顧上吃午飯,一直密觀病情的王延海醫生立即聯系影像科,再次行顱腦CT、CTA檢查,同時聯系神經血管介入外科主任李嚴風會診,隨時啟動取栓預案。通過影像檢查明確了患者是心室內的血栓脫落引發再次腦栓塞,溶栓藥物仍在發揮作用,慢慢的患者癥狀再次好轉。
考慮到心臟栓子可多處栓塞,尤其是四肢血管,醫生結合患者目前癥狀,立即進行肢體血管超聲,發現了下肢股動脈血栓,接下來抗凝還是抗板?需要平衡出血與栓塞風險。心衰合并腦梗的特殊病例,要求精準的液體入量計算,如何營養支持,心衰如何控制等,多學科會診一直在不斷繼續,電子病歷上詳細地記錄著這場生命保衛戰的每個細節。
這場驚心動魄的救治,折射出諸城市人民醫院“縣域醫療共同體”的建設成果,也讓“送醫下鄉”“雙向轉診”更具體化。當鄉鎮衛生院的初診能力遇上三級綜合公立醫院的技術儲備,當各個專科聯盟形成救治閉環,原本危在旦夕的重癥患者,如今在“基層首診—極速響應—多科聯動”的救治鏈中重獲生機。正如李永紅主任所說:“這不是某位專家的單打獨斗,而是一張織就了人才、技術、制度的生命之網。”
在諸城市人民醫院,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從“業務院長”駐守鄉鎮打造標準化急救單元,到“名醫工作站”將三甲技術植入基層;從“云影像”平臺實現縣鄉診斷同質化,到“全病程管理系統”追蹤每個康復環節,人民醫院用創新實踐詮釋著“雙向奔赴”的深層內涵:既讓專家“沉下去”培養帶不走的醫療隊,又通過綠色通道“托上來”危重患者;既用智能系統串聯起散落的醫療資源,又以人文關懷溫暖每段求醫之路。
患者出院當天,當患者家屬緊握醫生的手連聲道謝時,正是對這場醫療變革最動人的注解———在這里,沒有城鄉的鴻溝,只有生命的重量;沒有冰冷的儀器,只有溫暖的心跳。
1 條記錄 1/1 頁
編輯:岳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