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的腳步慢慢臨近,但仍舊有部分學生焦灼不安,激烈的就業競爭下,是把握入校招聘眾多機會進入職場,還是二戰考研提升核心優勢?這樣的不穩定性讓學生們的選擇無比困難。
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部2021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任君成為了眾人欽羨的對象,不僅是因為他獲得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直博生錄取資格,更是因為其光鮮的履歷,能夠支撐其想要的所有發展。
據了解,任君曾獲國家獎學金、文苑獎學金、學校一等獎學金等獎項;獲評“山東省高等學校省級優秀學生”“中國海洋大學優秀學生干部”“中國海洋大學優秀共青團員”等榮譽稱號。作為第一發明人,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項,發明專利申請進入實質審查階段2項。自主搭建6臺實體海洋航行器,累計獲12項國家級科技競賽獎項,7項為最高獎。
這不僅是其專業涵養的直接體現,也是其實踐能力等綜合素養的最佳證明,這樣的履歷,一定是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競相爭取的“香餑餑”。從本科生斬獲12項國家級科技競賽大獎,到學院近50%的升學率和超90%的就業率,這些亮眼數據的背后,也能看出該校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部育人的長足之處。
作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單位,學院構建起“課堂-實驗室-產業一線”的貫通式培養鏈條,與海信集團共建的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4個省部級科研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從電路設計到水下調試的全鏈條實踐條件。“真刀真槍”的工程訓練,讓學子們在大二就能承擔國家級創新創業項目,在本科階段即手握多項發明專利。
除此之外,學院的“競賽驅動”培養模式,將科技前沿與教學環節深度耦合。從國際海洋工程裝備創新大賽到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競賽,這些頂級賽事不僅是檢驗技術的試金石,更是錘煉工程思維的特訓營。既有專業教師指導技術攻關,又有企業工程師協助成本控制,這種產教融合的培養方式,讓學生作品兼具技術創新價值和產業轉化潛力。
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也在學院科技創新指標上得到量化印證: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320余項、有效發明專利超600項,學生競賽獲獎數量連年攀升,這種復合型人才的特質,恰是電子信息類專業回應時代需求的答案。
當海洋強國的號角吹響,中國海洋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正以特有的育人智慧,培養著既能駕馭智能傳感器、又能胸懷國之大者的新時代工程師。這些帶著海大印記的學子,能夠在科技競賽中摘金奪銀,也能在職業崗位中發光發熱,無論他們有任何的發展規劃,都能得到全面的滿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