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 于1322年過世,已經近700年了, 至今 尚無一人能達到他的高度。甚至有人說 趙孟頫這座高峰,元明清民四朝,只有廖廖數人走到他的了半山腰。
趙孟頫在書法界中的地位不可謂不高,他創造趙體至今是教科書式字帖。然而從古到今,依然有不少人說趙孟頫的字“俗”。到了近年,更是風起云涌。現在我們收集批判趙體主流聲音,大家一看看有沒有道理。
黃庭堅《花氣熏人帖》
這個“俗”并不是現在“庸媚低”俗,而是說他的書法中確實了一種不刻意產生的氣韻。那么這個氣韻到底什么?導致趙孟頫的字變的“俗”起來了呢?
早在宋代的時候,大書法家黃庭堅就說過:“書畫以韻為主”“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仿佛”。簡單點來說就是人們在欣賞書法作品的時候,都難免會感嘆其中的韻味,而是否有韻味的書法也就成為了一個辨別書法好壞的標準。
“韻”是什么?這是一個很難下定義的感覺。可能本身就是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在《筆法記》中有說到:“韻者隱跡之形,備遺不俗”,很明確的說明了,“韻”是一個很隱晦的東西,隱隱約約似有非無的感覺。
蔡襄《節夫帖》
唐代之后,中國書法國畫對韻的追求,使得這一時期的藝術水平得到了一次大的飛躍。在六朝時期謝赫的《古畫名錄》中,提出了人物畫的六條標準,這也就是后來的六法,而六法之首便是氣韻。《筆法論》中,又將“六法”分析整理成“六要”,在氣韻中單獨突出了“韻”,把書畫藝術講求“韻味”、“余味”和“象外”等審美追求突出了出來。
張旭草書《肚痛帖》
“韻”是一種標準,審美藝術的標準。是經過“心隨筆運、取象不惑”而取得的藝術效果,它空靈得如鏡中之相、水中之花,虛幻得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人們必須從“象外”、“環中”的空靈處去領悟“味外之味”、“象外之旨”,從“不足”、“余意”中去領悟“韻外之致”。一句話,“韻”是通過“虛”表現的。
趙孟頫的字之所以被批寫的“俗”就是因為字里的韻味不足。“韻”就是精神性很強的寄寓,它必然追求行云流水般的節奏與揮灑之樂。工匠式的粗糙生硬缺少一種“士”文化的內涵,在書法上特別缺少書卷氣,自然不能算有“韻”。當然,延伸為風格,則大抵雄渾、恣肆、質樸的美,也很難歸入“韻”。
神、氣、韻三者經常聯系在一起用。三者雖有共同的地方,卻又不相同。既要計白當黑,又要知白守黑,這就是中國書法創作虛實結合而產生神韻的辯證法。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