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好春光,全國各地春耕深入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多次走進農田考察春耕備耕情況,強調“抓好春耕備耕,對于確保糧食豐產和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在良種良法良機良田深度融合上下大功夫,落實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
黑土地上機械轟鳴,中部地區麥苗青青,江南水鄉翠浪綿綿……記者深入產糧大省吉林、山東、湖南等春耕生產一線,探尋我國農業從“量足”向“質優”、從“保供”向“賦能”轉型,闊步邁向農業強國的新故事。
土地“換裝”
四月末,春陽斜切過松嫩平原。吉林省公主嶺市二十家子滿族鎮猴石村,60歲的老漢李永祥輕哼小調,駕駛農機穿梭在田間。
“過去平整土地時可沒這么輕松……”李永祥回憶起前些年的春耕經歷很是感慨。
猴石村地處半山區,部分耕地坑坑洼洼,平整土地時,坐在農機上干一上午活兒骨頭都像要散架。“部分耕地在河道邊,顛簸還能克服,最怕就是趕上雨季,山坡上的水向下急流,就像洪水沖刷著地頭。”李永祥說,一場大雨過后耕層會被沖毀,長年累月下來,地頭已被侵蝕幾十米,耕種面積逐年減少。
2024年,一場關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行動在猴石村火熱展開——新修的護砌像給農田套上了堅實的鎧甲,防止河水沖刷;田埂間的土路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水泥機耕路;有機肥均勻灑落,讓逐漸“瘦弱”的土地迎來一場“大補”……
“還有意外收獲呢!政府給俺在溝渠邊的耕地都加鋪了四五十公分的黑土,以前被雨水沖刷走的耕層,都給補上了!”李永祥喜滋滋地說,黑土地“換裝”后,去年家里1.8公頃玉米地增收近1.5萬斤。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耕地質量,強調“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全力提升耕地質量”。
牢記總書記囑托,吉林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糧食穩產增產的重要舉措。每到三四月份,打井、上電、拋灑有機肥,全省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施工火熱。一些產糧大縣建起萬畝級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將農業物聯網、灌排一體化等先進技術設施應用其中,引領種糧大戶應用新技術,發展現代農業。
2024年,吉林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806萬畝,創歷史新高,今年力爭再建高標準農田1000萬畝。
提升耕地質量、助力糧食穩產增產的系列舉措也在黑土地上穩步推進:吉林中西部是糧食主產區,西部地區通過應用改良劑、增施有機肥、灌水洗鹽等綜合施策,“八百里瀚海”變身新糧倉;中部地區通過精細整土、機械深翻、秸稈還田等措施,讓黑土地更加肥沃……廣袤田疇正書寫著夯實千億斤糧的答卷。
單產“智變”
洞庭湖畔,湖南岳陽市屈原管理區惠眾糧油專業合作社的田埂上,一盤盤秧苗碼放整齊,插秧機穿梭田間。合作社負責人陽岳球正忙著指揮老鄉們插秧:5人一組,3人上機操作、2人搬運秧苗,現場分工明確、有條不紊。 “去年水稻每畝單產提升了200斤,今年我們力爭再增加100斤!”陽岳球輕松許下目標。
從依靠經驗種田到實現科技種田,陽岳球只用了不到3年。他的底氣源于當地于2023年開展的“全域水稻單產提升行動”,選良種、推廣良技良機是行動的“金鑰匙”。
過去老把式全憑經驗選擇水稻品種,但一些品種“服役”了十多年,抗病、抗蟲和抗倒伏的能力越來越差,水稻產量也越種越低,單季水稻畝產至多不過800斤。
為改變選種“兩眼一抹黑”,當地邀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團隊問診把脈。“我們根據洞庭湖區旱澇交替頻繁的氣候特征,利用稻瘟病精準鑒定平臺精準篩選,再經過品種‘打擂臺’、試驗田試種等環節對稻種進行精選。”中心栽培生理生態室主任李建武介紹,種植試驗對比下來,“中安2號”等3個產量大、抗性好、性價比高的品種脫穎而出。
下一關是通過合理密植和精準施肥進一步提高單產,突破這一難題,重在“智變”。
過去村民出于省錢省力的考慮,一畝地只插1.7萬蔸左右,但遇上“倒春寒”極易造成秧苗爛秧、死秧,導致插秧時省下十幾元成本,收獲時卻損失更多。
經過一年試驗后,農民們發現,李建武和團隊設計的每畝2.5萬蔸插秧方案,制定的時間精準到天、用量精確到克的施肥方案,水稻的產量最高、表現最好、利潤最大。收獲時農民們笑逐顏開:“今后咱們就這么跟著專家干!”
伴隨良技賦能,屈原管理區今年全區雙季稻實際面積達到21萬畝,比原本承擔的18.8萬畝任務提高了10%以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實現糧食均衡增產。”在屈原管理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亞軍看來,這是農民的期盼,也是努力的方向。
2025年,屈原管理區力爭按照早稻500公斤、晚稻550公斤將全區雙季稻田打造為“噸糧田”的同時,還要實現每畝化肥農藥施用量比去年減少10%、農民收入增加100元的目標……當地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推廣,證實了中國飯碗,不僅能端得更穩,更能裝得更滿。
農力“熱涌”
春風和煦。山東省夏津縣渡口驛鄉東渡口驛村種糧大戶劉仁剛站在600多畝麥田地頭,望著30多厘米高隨風輕舞的麥苗,心情也跟著輕快起來。田地里,飛手正在操作植保無人機開展飛防作業。
“去年小麥畝產就達到了1100斤,現在苗情不錯,今年拿高產、多掙錢沒問題!”劉仁剛感慨地說。
早在十多年前,劉仁剛就開始變零散土地為規模經營。起初,大塊規整土地還是按一家一戶種地的“土辦法”:80畝地的春灌用了大半個月,4臺小農機在耕、種、管、收環節“處處斷頭”……干了一整季,小麥一畝只收了七八百斤,趕上有一年天公不作美,畝產減少加上地頭收購價較低,化肥、種子錢都沒掙回來。
“種了這么多年地,咋越種越賠錢?”劉仁剛說,他和很多村民一度陷入迷茫。
夏津縣相關部門也意識到,規模化種糧大戶需要政府扶一把,于是主動幫助對接本地面粉加工企業,給雙方“牽線搭橋”。
2020年,夏津縣最大的面粉加工企業發達面粉集團率先帶來好消息,同包括劉仁剛在內的200多戶種糧大戶簽訂收購合同,同時為種植管理、收購等全產業鏈提供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不僅小麥產量、去向有了保障,每斤收購價比市場價還高4分到1角。簽約當年,劉仁剛種糧收入就增加了3萬多元。
針對農戶的多樣化需求,夏津縣還大力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各鄉鎮因地制宜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托管等多種服務模式,助力糧食生產節本增效,糧農增收致富。
“好政策一個接一個。”劉仁剛細數,為了應對極端天氣的風險,他的農田被納入農業災害保險范圍,一畝地保險費只要6.4元,一旦遭災,最高賠償1000元。
“錢包鼓了,大家種糧熱情更高了!”十多年來,劉仁剛的種糧面積從80畝擴大到600多畝,收入也大幅提高。夏津縣也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截至2024年12月,累計培育家庭農場174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430個,土地流轉面積超過36.24萬畝。
“習近平總書記說,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關鍵是讓農民種糧有錢掙。”夏津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白希彬說,“我們要不遺余力創造條件,讓農民有錢掙,種地也要‘活’起來!”
在山東,各級政府打造“點單式”“保姆式”服務模式,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服務,為農民應對病蟲害支招;推廣智能農機、精準灌溉、農業科技化技術,助力農民科技種田;探索推動“組織+人才+資本”融合發展模式,招募鄉村振興合伙人;通過培育鄉村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富民產業等措施,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得實惠……這些舉措,讓每一滴耕耘的汗水,都化作農民腰包鼓起的底氣;讓豐收的果實,轉化為農民實實在在的幸福。
來源:新華社
監制:王巖 編輯:杜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