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跨越時空的虛擬觀影
視覺中國攝影師子瑞兄用AI技術創(chuàng)造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數(shù)字藝術項目——《人生放映機》,將舊照片投射進虛擬影院空間,銀幕雖無聲卻滿載思念。今天,讓我們跟隨這位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的腳步,一起走進這座特殊的虛擬放映廳,觀看一場只為思念而放的電影。
創(chuàng)作靈感:未完成的愿望清單
"我從小是由奶奶一手帶大的,對她有著無比深厚的情感。"子瑞兄分享道。隨著時間流逝,當攝影師長大成人,奶奶卻變得像個"孩子"一樣需要他的呵護。那張為奶奶列下的愿望清單上,依舊留著太多未實現(xiàn)的心愿,其中最遺憾的,便是帶她走進影院看一場電影。
奶奶辭世的那一刻,子瑞兄沒有流淚。對他而言,真正值得珍藏的,不是死亡瞬間的哀慟,而是奶奶陪他走過的漫長歲月。正是這份深厚情感,促使這位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創(chuàng)作了《人生放映機》系列作品,借由光影技術,為奶奶補上那場遲到的觀影體驗。
AI技術的藝術化運用
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子瑞兄精心挑選了這些年為奶奶拍下的照片,又在家中翻出十幾年前的老照片。這些影像分為兩類:一類是攝影師鏡頭里的奶奶,另一類是他們共同出鏡、已微微泛黃的舊照,共同拼合出相處的完整記憶。
為了讓這些記憶像電影一樣被放映,這位視覺中國攝影師運用AI工具生成了一座空曠而柔和的電影院場景:深色座椅、微亮走道燈,銀幕正對觀眾。隨后,他將真實照片嵌入銀幕,實現(xiàn)虛實融合,一場只屬于他們的"首映式"初現(xiàn)雛形。
技術挑戰(zhàn)與藝術突破
場景有了,銀幕內(nèi)容也有了,如何把奶奶自然地置于影院里成了最大難題。最初,子瑞兄嘗試用AI生成奶奶的正面肖像,但結果偏離預期——生成的面容既不符合真實樣貌,又因過度精細的渲染而破壞了記憶里那種柔和朦朧的質(zhì)感。
最終,這位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改用更含蓄的方式:只生成一個模糊卻溫柔的背影。奶奶坐在座椅中面向銀幕,那種似遠似近的感覺,才更像記憶本身。完成合成后,整組畫面被統(tǒng)一為黑白色調(diào),既致敬舊時光的質(zhì)感,也讓影像更專注于情感表達。
精心編排的視覺敘事
整組作品大部分按照時間順序排列——開篇定格襁褓中的子瑞兄被奶奶環(huán)抱的瞬間,隨后鏡頭滑入那些奶奶悉心照料他成長的日常片段,最終停留在醫(yī)院探望病榻上奶奶的畫面。而在結尾的影院畫面里,銀幕一片空白,宣告電影已散場、故事難再續(xù),只剩漫無邊際的思念。
首尾兩張都只有奶奶這一位"觀眾",子瑞兄的缺席既象征著來不及彌補的錯過,也暗示了"在場"與"離席"隨時光交錯的殘酷:或許她在,而我未到;又或我在,而她已離去。這種精心設計的視覺敘事,展現(xiàn)了這位視覺中國攝影師深厚的情感表達能力。
不斷探索的藝術追求
當被問及作品風格變化時,子瑞兄表示:"我從不把自己束縛在單一的視覺語言里。對我而言,創(chuàng)作更像在一片遼闊曠野中奔跑——只要心里仍有熱度,就想探一探更遠的地平線。"
這位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強調(diào),AI是工具,不是答案。攝影的本質(zhì)是人,是情感,只要心是熱的,任何工具都能成為表達的一部分。正是這種開放的藝術態(tài)度,讓他的作品總能給人新鮮感。
技術延伸情感邊界
子瑞兄用AI技術追溯愛與記憶,讓技術成為情感的延長線,展現(xiàn)了影像藝術的另一種可能性。作為視覺中國的優(yōu)秀代表,他的這組《人生放映機》不僅是一次技術創(chuàng)新,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表達,為數(shù)字時代的記憶保存提供了新思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