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區“見縫插針”加強設施供給,提升城市空間利用率。
深圳新聞網2025年4月24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趙新明 張銘/文楊浩瀚/圖)家門口的“沉睡空間”,如何打開幸福新期待?記者近日在羅湖實地走訪發現,橋底、閑地、老墻等碎片化城市空間正經歷“組團式”的華麗轉身:青年人在運動場揮汗如雨,長者們在適老化器械上舒展筋骨,“毛孩子”在專屬草坪撒歡嬉戲,電動車在劃定區域充電停放……體育設施、電單車停車場、文化空間等這些傳統依賴集中式場地才能實現的生活場景,已在城市微空間、邊角處悄然生長。
“小空間”釋放“大能量”
見縫插針嵌入文體設施
還記得“藏”在立交橋下而“出圈”的雅園立交社區公園嗎?市民小邱下班后,經常約上三五好友泡在這里。“以前打球,得騎車20分鐘去體育中心。現在,下個樓就能組局,連我爸都常常會來這兒投籃!”
從一片普普通通的疏林草地,到市民爭相打卡的寶藏空間,雅園立交社區公園的“走紅”不僅僅得益于獨特的地理位置,還在于其改造后豐富的城市公共服務功能。五人制足球場、標準籃球場、漫步道,寵物樂園、服務驛站、公共洗手間、電單車充停放點……小而美的“微改造”,讓原本功能單一的城市限制地塊,在外觀面貌上發生了蛻變,更成為迎合居民群眾尤其是年輕人日常興趣愛好的“活力場所”。
得益于“問需于民”后的“微改造、精提升”,泥崗村天橋東北側橋下的街邊花池同樣一鍵開啟新生:這里不僅有背肌訓練器、上肢訓練器、漫步機等老人友好運動器材,還增添了迷你滑梯、彩色山丘等童趣設施,在滿滿的多巴胺色妝點下,更顯生機與活力。
家門口的運動設施越來越多,市民健身越來越方便,尤其經功能改造疊加城市美學提升之后,這些曾經“被遺忘的角落”成為居民們觸手可及的“幸福角”,城市的善意與關懷也盡顯其中。
“小確幸”積累“獲得感”
因地制宜綻放治理活力
在街區更新圖譜中,一些看似零散的“微更新”,既體現在物理空間上,更融入城市治理模式的創新里。
作為全國黃金珠寶產業核心區,水貝片區商業繁茂、人流巨大,有大量非機動車停放需求,羅湖區按照“應劃盡劃”“應設盡設”的原則開展了水貝商圈非機動車停放治理項目,對芙蓉橋田貝四路段橋底、翠竹車行道天橋底、翠竹跨線人行道橋底、布心路人行天橋橋底、翠錦社區公園五處橋下空間實施針對性的改造和利用,涉及低效綠化帶移除、鋪設透水磚、加裝隔離護欄等,釋放約4070平方米空間,可停放非機動車約3500臺。
可愛的動物、美麗的花草、無憂無慮的玩耍……在東門街道花場社區童樂路段,社區邀請專業團隊將轄區托幼中心充滿童心童趣的畫作“移植”到500平方米的墻體上,打造文明“風景”。桂園街道通過碎片空間利用、結構加固翻新、美化城市家具等手段,在轄區內打造包括廉潔家風元素的文化長廊、藝術墻繪等,提升整體環境和氛圍,開展了不少接地氣的活動。
城市邊角處煥發生機,“幸福感”在居民心中發芽。“當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家門口得到展示,而且還是以這樣‘特別’的方式,都非常開心。”市民黃女士說。
“微更新”盤活“零碎地”
持續上新一批精品項目
空間資源如何高效利用?這是城市剩余空間的問題,更是精細化治理的命題。近年來,羅湖區努力探索超大城市高密度建成區可持續發展路徑,通過加強“閑散資源”集約利用、“見縫插針”加強設施供給、“變廢為寶”優化資源配置等舉措,提升城市空間利用率,打造老百姓“家門口”的活力空間、便民空間、文化空間。
2023年8月,羅湖區出臺《羅湖區街區精致化建設八大行動計劃(2023-2025)》,提出開展橋下空間利用、金角銀邊改造等八大行動,打造一批街區精品工程、活化利用城區邊角空間、規范市容市貌秩序、優化城市家具及景觀小品。2024年全年完成27個街區精致化項目,激活超4.2萬平方米“金角銀邊”,釋放2.4萬平方米低效空間,新增2處籃球場、1處足球場及一批非機動車停放位。
記者了解到,今年,羅湖區還將推出和啟動更多橋下空間利用、金角銀邊改造的項目,包括泥崗東路寵物友好口袋公園、桂園街道兒童友好型社區文體公園等,助力街區形象與活力“雙提升”,持續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深圳特區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