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輕斷食”“間歇性禁食”等飲食概念熱度居高不下。而近期,“下午5點后至第二天早上7點前不吃東西可有效緩解脂肪肝”的說法在各大平臺廣泛流傳。這種限時進食法究竟有無科學依據?為此,開屏新聞記者采訪了云南大學附屬醫院疾病預防控制科科長嚴曉會主任醫師,為大家揭開真相。
嚴曉會指出,限時進食對緩解脂肪肝確實具有一定效果。從生理機制來看,夜間人體新陳代謝速度減緩,消化功能降低,若進食過多,熱量難以消耗,容易轉化為脂肪堆積,加重肝臟代謝負擔。而在下午5點后至次日早上7點前不進食,相當于延長了機體的空腹時間,促使肝臟利用儲存的脂肪供能,有助于減少肝臟內的脂肪沉積。同時,規律的限時進食能調節生物鐘,優化激素分泌,改善胰島素抵抗,這些都對脂肪肝的緩解有積極作用。
長期堅持是關鍵,綜合干預更有效
然而,嚴曉會強調,這種方法的效果必須建立在長期堅持的基礎之上。偶爾一兩次限時進食,難以對脂肪肝產生明顯改善。而且,僅靠限時進食遠遠不夠,想要真正有效緩解脂肪肝,還需遵循科學、綜合的干預方式。
“‘管住嘴,邁開腿,戒酒’才是對抗脂肪肝的核心策略。”嚴曉會向記者介紹,“管住嘴”并非單純地節食,而是要控制總熱量攝入,調整飲食結構。“邁開腿”則要求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也可搭配適量的力量訓練,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礎代謝率,加速脂肪分解。而酒精是肝臟的“大敵”,飲酒會直接損害肝細胞,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使脂肪肝問題雪上加霜,因此必須堅決戒酒。
脂肪肝形成原因復雜,多因素共同作用
嚴曉會介紹,脂肪肝的形成并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的結果。
不良飲食習慣:長期攝入高熱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會導致體內脂肪堆積過多,超出肝臟的代謝能力,多余的脂肪便會在肝細胞內沉積,引發脂肪肝。此外,過度節食或長期營養不良,會使身體缺乏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影響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也可能誘發脂肪肝。
缺乏運動:現代人生活方式趨于靜態,長期久坐、運動量不足,會使身體代謝減緩,脂肪消耗減少。肌肉量不足也會影響基礎代謝率,導致脂肪更容易在肝臟等部位堆積,增加脂肪肝的發病風險。
肥胖:肥胖人群體內脂肪含量普遍超標,大量脂肪細胞會釋放游離脂肪酸進入血液,運輸到肝臟進行代謝。當肝臟處理脂肪的能力跟不上脂肪酸的輸入速度時,就會形成脂肪肝。
酒精濫用:酒精進入人體后,主要在肝臟進行代謝。長期大量飲酒會損害肝細胞功能,影響肝臟的正常代謝,導致脂肪在肝臟內沉積。
藥物因素:某些藥物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影響肝臟的脂肪代謝,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藥物性脂肪肝。
警惕脂肪肝危害,科學守護肝臟健康
嚴曉會表示,脂肪肝作為常見的肝臟疾病,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癥狀,但如果任其發展,可能會進展為脂肪性肝炎、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肝癌。因此,早發現、早干預至關重要。除了改善生活方式,定期體檢、監測肝功能也必不可少。
總之,下午5點后至第二天早上7點前不吃東西對緩解脂肪肝有一定幫助,但不能將其視為“萬能鑰匙”。只有將合理飲食、規律運動、嚴格戒酒等措施相結合,并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告別脂肪肝,守護肝臟健康。
開屏新聞記者 陶彥然
一審 朱婉琪
責任編輯 貓恩泊
責任校對 易科彥
主編 嚴云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