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24日電 題:南疆“她體育”故事之二:從“與沙比賽”到“與她競賽”
新華社記者孫哲、胡虎虎、曹奕博
38歲的柔鮮古麗·買提圖爾蓀有兩塊“賽場”:一塊是房前屋后30畝的防沙治沙地,一塊則是揮汗如雨的運動場。
她所在的新疆于田縣,地處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緣,是我國受風沙危害最嚴重的縣市之一,在風沙侵蝕下綠洲面積不足縣域面積6%。她的家位于縣城東側的奧依托格拉克鄉,一度是四面都被黃沙包圍的一葉扁舟,更是人與惡劣自然環境“對弈”的最前沿。
從上學時,柔鮮古麗就熱衷于參與各項體育活動。無論是籃球、排球還是最擅長的高腳競速,她總會擠出時間報名參賽。她說,體育就像一道光,多年來照亮了大漠邊緣的生活。“它不僅可以鍛煉身體,也能舒緩我在生活中遇到的壓力。”
可這片土地的運動場上又有著“特殊”規則。奧依托格拉克鄉黨委宣傳委員祖米熱提·艾合買提說,狂風總會將沙漠喚醒,形成遮天蔽日的沙塵暴,不僅摧毀農作物,也會給正在打球、奔跑的人們“吹響”暫停哨。
“我們組織的活動時常開始沒幾分鐘,沙塵就隨風而來了,迫使活動暫停乃至取消,影響了大家的積極性和心情。”祖米熱提說。
這場人與自然的“攻防賽”已持續上千年。歷史上,塔克拉瑪干沙漠如球場上不知疲倦的前鋒,一直在整體向南進占。而生活在周邊的人們,則以草木為盾,接力構筑綠色防沙線。
柔鮮古麗是千千萬萬參與“防守”的一員,不只為守住家園,更為了能像其他地區的人們一樣,自由自在地走向戶外,參與運動。
她將治沙視作自己的事業,日復一日地和隊友們互相配合,會開裝載機的掘沙固土,會使鐵鍬的則將治沙地管護得井井有條。30畝田地間,她們布下“防守陣型”,紅柳根系如網鎖住流沙,滴灌帶間的沙漠玫瑰等待綻放。“我希望我可以讓家鄉的環境變得更好,讓孩子們能擁有更好的生活環境。”
去年11月28日,柔鮮古麗和治沙隊友們迎來了“里程碑”。
那一天,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在她所在的拜合提村“鎖邊合龍”,由檉柳、梭梭、玫瑰花等植被構成的生態屏障,自此構筑起一道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長城。
“我可以感覺到,勝利離我們越來越近。”柔鮮古麗說。
經過40余年持續不懈的生態保護修復,新疆依托“三北”工程在風沙危害區域植樹7000多萬畝。過去30年,新疆人工綠洲面積由6.5萬平方公里增至10萬平方公里,增長約54%。
與十年前相比,沙漠不再占據絕對上風。于田縣每年的沙塵天氣已由179天降低至120多天,奧依托格拉克鄉也由一條綠色“臍帶”與縣城相連。對鄉親們來說,能看到藍天白云也不再是“稀罕事”。
隨著沙化土地治理的不斷推進,于田當地還不斷加大探索沙產業的力度,擴大沙區特色經濟植物種植面積。在政府的補貼支持下,柔鮮古麗負責的治沙地上種植的玫瑰、紅柳,成為家庭收入的一大來源,加上養殖羊以及丈夫在外打工的工資,去年一家人收入達到8.7萬元。
她發現,在各級政府支持下,治沙“賽場”外迸發出了奇妙的化學反應——身邊有越來越多人主動走出家門,參與到體育運動中。記者在當地采訪時看到,就連路邊的小商店也將一網足球、排球掛在門外最顯眼的位置。
4月12日,于田縣第29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火熱開幕。這項全縣一年一度、規模最大的體育賽事早早“點燃”了奧依托格拉克鄉農民們的熱情。祖米熱提說,鄉里為此專門舉辦了預選賽,吸引了近140人參加,選拔出64人參與全縣比賽。“本來縣里沒要求舉行預選賽,但報名的人實在太多,只能優中選優,選出最優秀的選手代表全鄉參賽,同時也讓更多村民有機會參與其中。”
運動場上,柔鮮古麗一改治沙時的“防守”姿態,勇往直前。為期三天的比賽中,場邊觀戰的女兒一邊隨她奔跑,一邊賣力地為母親加油助威,柔鮮古麗拿下了100米和200米的全縣高腳競速比賽冠軍。
“無論是防沙,還是體育比賽,唯有朝著對的方向堅持不懈才能收獲成功。”她說。
柔鮮古麗專門把自己歷次參加運動會獲得的榮譽證書擺放在家中一進門的位置,希望以此激勵兩個女兒積極參與校園體育活動,以更樂觀向上的心態面對人生。
“‘拜合提’在維吾爾語中是幸福的意思,如今我對我們拜合提村的發展充滿了信心,相信會越來越好。”柔鮮古麗說。“沙漠里的紅柳頂著風沙長高,我們在運動場上奔跑,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模樣。”(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