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
人類探索浩瀚星空的腳步從未停止
今天(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
古人的“3D立體環繞星空”長啥樣?
三個看點帶你認識
隆福寺萬善正覺殿明間藻井
又稱“天宮藻井”
△最早是北京隆福寺的建筑構件,1976年受地震影響,隆福寺嚴重損毀,藻井被拆成散件。后來,這些散件被運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保存。經過長達5年的修復,基本恢復原貌。
01
蘇軾筆下的“天上宮闕”找到了
時空輪轉、星河閃耀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
真不敢信
古人竟然將天宮仙境搬進了現實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位于先農壇內,天宮藻井位于先農壇太歲殿中。
它被稱為“中國最美藻井”
是我國明代現存藻井中的精品
整座藻井結構
方中有圓、圓中有方
展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圖源:《國寶·發現》遠古的星圖
它總共有6層
皆由榫卯拼接而成
△數字代表藻井的層數,由下至上共6層。
其中有4層68座天宮樓閣
所以也叫它“天宮藻井”
從下往上數
樓層越高→閣樓數量越少→單個體量越大
最下面的一層也是體量最多的一層
有樓閣、連廊、小殿共32座
閣樓的造型有歇山頂、攢尖頂等古建筑屋頂形式
天宮樓閣內諸神騰云駕霧
每層框架均細雕云紋圖案
四個角分別矗立著威嚴的四大天王
他們單手擎天,似乎托起了整個藻井
如此精致華麗的藝術孤品
堪稱古代版3D打印
02
“天花板中的天花板”
原來精華在這里
天宮藻井一度被網友稱為
“天花板中的天花板”
你知道是啥原因嗎?
答案就藏在藻井最精華的部分
——第6層蓋井層
△圖源:《登場了!北京中軸線》
“哇!有星星”
沒錯,古人把想象中的浪漫繪成滿天星河
這幅明代仿唐代的星宿圖
共有1400多顆星星
以深藍色漆作為天空的背景
采用瀝粉貼金的手法
星與星之間用金線相連
據說這些星宿的數量和位置
與現在天文觀測到的相差無幾
△圖源:《國寶·發現》遠古的星圖
四周彩繪二十八星宿圖與頂部星宿圖遙相呼應
構建出一個神圣崇高的天宮意境
可見古人對星象的認知與對宇宙的向往
03
古建筑中為啥要建“藻井”?
藻井是古代建筑中室內頂棚的一種裝飾
簡單說類似今天裝飾天花板的“吊頂”
△故宮太和殿藻井
與普通天花板不同
古人“搞裝修”可是有門檻兒的
只有皇家宮殿、大的寺院才有資格
因此藻井也意味著等級的象征
一般用在皇帝御座、神佛像之上
△先農壇拜殿中的蟠龍藻井 蟠龍藻井or天宮藻井,點擊圖片,看看你pick哪一個?
多呈現為高出天花板的立體形象
向上隆起,很像一個倒扣的水井
有方、圓、八角等形狀
裝飾紋樣、圖案及雕刻
△北京天壇祈年殿的藻井
那么,藻井一詞是怎么來的?
為啥要把地上的井修到天上去?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防火”
我國傳統建筑都是木結構
最怕的就是著火
古代典籍《風俗通》中記載
井者,東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壓火災也。
藻為水中之物
井中也有水
“水能克火”
所以取名“藻井”
有鎮壓火災之意
此外,還有觀點認為
藻井的造型基本上都是“上圓下方”
與自古以來“天圓地方”的說法吻合
古人用他們的智慧
創造出燦若星河的中華文明
如今
神二十出征在即
蒼穹之下又將增添一顆璀璨的“星”
監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畢磊 文案丨王楠 視覺丨喻偌洢 技術|湯沛 蔡子旭 審校丨左中明 肖大貴 統籌丨劉瑩 武賀 記者|王豐 高雪 特別鳴謝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 總臺北京總站 中國文物報社 指導單位丨國家文物局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