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李瀟
4月的菏澤,因牡丹而沸騰。曹州牡丹園單日客流突破11萬人次,7大景區單日總游客量達23.8萬人次,社交媒體上“菏澤牡丹人潮”話題屢登熱搜。這場“花海人潮”的盛景背后,不僅是牡丹的天然魅力,更是一座城市以花為媒,通過產業升級、文化賦能和全域聯動,將“流量”轉化為“留量”的深層探索。
從“人海戰術”到“暖心護航”:柔性治理留住游客腳步
菏澤深諳“細節決定體驗”的文旅邏輯。面對單日高達23.8萬人次的客流高峰,這座城市以“繡花功夫”織就了一張“有溫度的服務網”。
清晨6點,首班賞花專線從火車站出發,載著游客駛向各景區。節會期間,多達31條公交線路如靈動的絲帶,穿梭在城市與各個牡丹園之間 。末班車戀戀不舍地延長運營時間,只為讓游客能毫無阻礙地抵達心儀的景區。五條賞花專線的開通,更是如同為游客定制的專屬通道。從菏澤火車站、菏澤東站出發,一路向著牡丹園疾馳,讓游客一下車就能奔赴花海的懷抱。“現在從高鐵站到牡丹園只需20分鐘,比去年快了一倍。”來自北京的游客李女士點贊道。
為了讓游客擁有舒適的乘車體驗,菏澤還對參與節會的運輸服務車輛進行了全方位的“大變身”。公交、旅游包車、出租車等,紛紛以嶄新的車容車貌、醒目的標志標識和一塵不染的車內外衛生迎接游客。
這種“以客為尊”的治理理念,不僅緩解了擁堵壓力,更讓游客感受到一座城的包容與誠意。正如一位游客所言:“在菏澤,連紅綠燈都是牡丹造型,細節里藏著浪漫。”
從“賞花經濟”到“文化浸潤”:牡丹IP的立體化表達
如何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新生?菏澤給出的答案是:打造超級IP。菏澤深挖牡丹文化內涵,將曹州牡丹傳說、詩詞歌賦、書畫藝術等元素融入旅游體驗。游客不僅可以賞花,還能參與牡丹詩詞大會、牡丹書畫展、牡丹非遺制作等互動活動,感受“沉浸式”文化熏陶。
在老城曹州的非遺市集里,非遺傳承人正在演示牡丹瓷制作。她將白瓷土捏成花瓣形狀,用竹刀細細雕刻出脈絡,再放入窯中燒制。“這牡丹瓷永不褪色,就像菏澤人的熱情一樣長久。”攤位前,游客們排起長隊體驗DIY,一位來自上海的游客精心繪制了一朵藍牡丹:“我要把它擺在辦公室,讓同事們都能感受菏澤牡丹的魅力。”不只有牡丹瓷,面塑藝人用面團捏出惟妙惟肖的牡丹,剪紙匠人剪出“花開富貴”的吉祥圖案。工筆牡丹畫、牡丹木雕等非遺技藝,通過文創產品與現代設計結合,成為游客“可帶走的文化”。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云層,菏澤城的大街小巷便被牡丹的芬芳喚醒。曹州牡丹園內,游客身著漢服踏入《簪花仕女圖》的實景畫卷,與“唐代仕女”共賞牡丹;百花園以《國色芳華》影視IP為藍本,復刻劇中“花滿筑”場景,演員邵蕓與游客的互動更將劇情照進現實。這些打破傳統觀光的沉浸式體驗,讓牡丹之美從視覺延伸至情感共鳴。
當單一景點轉化為全域美學,牡丹不再是“過客”眼中的短暫驚艷,而是成為讓人留戀的文化歸屬。
從“花期限定”到“四季常開”:產業鏈延伸破解“曇花效應”
過去,菏澤牡丹的觀賞期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花期短暫,游客難以在其他時間領略牡丹的國色天香。近年來,菏澤通過科技創新、品種選育、產業融合等一系列舉措,實現了牡丹從“花期限定”到“四季常開”的蛻變 。
為了打破牡丹花期的自然限制,菏澤的科研人員和花農們積極探索花期調控技術,促使牡丹提前開花。春節期間,催花牡丹成為年宵花市場的寵兒 ,菏澤本地催花牡丹數量達60萬盆,銷往北京、廣州等大中城市催花20萬盆,占據全國銷售市場份額的60%以上。
產業融合為牡丹四季綻放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菏澤積極推動牡丹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以牡丹為主題,打造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除了連續舉辦多屆的國際牡丹文化旅游節,還開發了牡丹主題的文創產品、特色美食等。在文創領域,從牡丹主題的工藝品、飾品到書籍、明信片等,種類繁多,讓游客可以將牡丹文化帶回家;美食方面,牡丹花酥、牡丹餅等特色點心,將牡丹的美味融入日常飲食。同時,菏澤還利用電商平臺,拓寬牡丹產品的銷售渠道,不僅鮮切花、盆栽牡丹等可以通過網絡銷售到全國各地,牡丹深加工產品如牡丹籽油、牡丹茶、日化品等也借助電商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讓消費者全年都能享受到牡丹帶來的美好體驗。
“牡丹渾身是寶”在菏澤絕非虛言。走進菏澤魯西新區的麟源牡丹產品展銷廳,一款標注著“27道萃取工藝”的牡丹籽油吸引著人們的目光。作為菏澤牡丹深加工產業的代表企業,菏澤市康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三重真空膜過濾技術精制牡丹籽油產品。“今年,牡丹籽油訂單持續火爆,最近剛發走一批價值50余萬元的訂單。”公司總經理王連崗說,公司今年計劃進一步推出發酵牡丹籽油、純凈牡丹籽油,實現產品的精細化升級。
如今,在菏澤,無論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季,還是在炎炎夏日,人們都有機會欣賞到牡丹的嬌艷。從催花牡丹在春節期間的喜慶綻放,到不同花期品種在春夏的接力盛開,再到各種牡丹衍生產品的出現,菏澤牡丹已實現了從“花期限定”到“四季常開”的精彩蝶變。
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共創”:一座城的集體熱情
菏澤的留客之道,更在于激發市民的“主人翁意識”。這絕非簡單的口號,而是一場潤物細無聲的全民行動。當菏澤人自發向游客分享隱藏在街巷里的羊湯老店,熱情地講解曹州面人的非遺故事,主動為迷路的旅人指引方向,這座城市便擁有了最溫暖的“活招牌”。
一場場生動的文化活動,讓菏澤市民逐漸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城市發展的局外人。在節會期間,退休教師主動加入志愿講解隊伍,用飽含深情的語言講述牡丹栽培技藝與背后的傳說;年輕的創業者自發組織“非遺手作體驗團”,帶著游客走進菏澤面塑、魯錦織造的奇妙世界。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菏澤市民完成了身份的華麗轉身,真正成為城市形象的塑造者。
機關、企業、市民免費開放停車場;對來菏觀光旅游的車輛開辟“綠色通道”;外來車輛首次或輕微違法不予處罰……這一系列舉措,是菏澤對“好客之道”的生動詮釋。從停車、通行到執法,從服務到體驗,菏澤用細致入微的安排、開放包容的姿態,將每一位游客的需求放在心上。
一位來自上海的游客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在菏澤,問路時不僅得到了熱心解答,還被邀請到居民家中喝了一碗熱騰騰的羊肉湯。這座城市的人,比牡丹還要溫暖。”這種由全民共創帶來的情感共鳴,遠比精心策劃的旅游項目更能打動人心,也讓菏澤在游客心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當最后一片牡丹花瓣飄落,菏澤人并沒有停下腳步。他們將牡丹元素融入城市肌理:牡丹主題公交在街道穿梭,牡丹天橋成為網紅打卡點,連路燈桿上都裝飾著牡丹浮雕。這朵花,早已超越了植物的范疇,成為菏澤人精神的圖騰,成為連接世界的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