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市場,北京現代不僅不會缺席,而且有實力回到主席。"雖然缺席了2025上海車展,但就在車展前夕,北京現代卻依舊發布了全新戰略,并喊出了“不會放棄中國市場”的吶喊。
當新能源滲透率逼近60%,當合資品牌集體遭遇轉型陣痛,這場以"在中國,為中國,向全球"戰略為核心的發布會,不僅是一次戰略宣告,更是對行業三大靈魂之問的有力回應:
·跨國車企是否會撤離中國?
·傳統合資模式能否突破困局?
·電動化轉型該走何種路徑?
北京現代常任副總經理李雙雙的回答,揭開了這家老牌合資企業重構競爭邏輯的序幕:以"真投入、真布局"的長期主義,在新合資時代書寫"質造"新范式。
解碼"絕不放棄中國市場"的底層邏輯
當"合資品牌收縮論"甚囂塵上,李雙雙的首個回應便直擊核心:"任何跨國企業都不會放棄中國市場,北京現代更不會。"這番表態并非簡單的市場承諾,而是基于三重戰略共識的必然選擇。
數據勾勒出中國市場的戰略權重:2024年新車銷量3050萬輛,連續兩年居全球首位;新能源銷量1077萬輛,占比47%,相當于歐洲、北美市場總和的2.3倍;汽車出口586萬輛,同比激增19.3%,首次登頂全球出口第一大國。
更關鍵的是,全球前十車企44%的銷量依賴中國市場,這里早已從"成本洼地"升級為"技術高地"——智能座艙滲透率達82%,高階智駕用戶超300萬,充電基礎設施突破600萬根,構成全球最復雜、最活躍的汽車生態。
而現代汽車集團將中國研發中心升級為全球三大創新樞紐之一,2024年投入32億美元用于本土化研發,正是對這一"價值磁極"的深度綁定。
此外,北京現代的信心,源自現代汽車集團與北汽集團的"雙引擎"驅動。
前者作為連續三年全球銷量前三的車企,擁有57年技術積淀,構建了燃油、純電、混動、氫能源多線并行的技術矩陣:純電品牌艾尼氪布局10款產品,氫燃料電池車NEXO實現5分鐘加氫續航700公里,更在城市空中出行(UAM)、機器人技術等未來領域領先半步。
后者作為中國新能源先行者,12年入圍世界500強,掌握三電核心技術,建成覆蓋電池、電機、電控的完整本土產業鏈。這種"全球技術儲備+本土產業生態"的組合,讓北京現代既具備跨國車企的技術厚度,又擁有本土企業的市場靈敏度,形成獨特的"雙輪驅動"優勢。
從2002年建廠到累計產銷超1200萬輛,北京現代早已超越簡單的商業存在,成為中國汽車工業合資模式的重要參與者。
其構建的"Quality+"質量管理體系,實現"單車超百萬公里耐久性"驗證,連續多年斬獲J.D.Power車輛可靠性第一,C-NCAP與C-IASI雙優認證的背后,是對焊接精度±0.1mm、涂裝膜厚誤差≤5%的極致追求。
450多家售后服務網絡織就的用戶服務網,更讓其在存量競爭時代擁有不可替代的信任基石。正如李雙雙所言:"當行業追求短平快,我們選擇守護造車的本質——23年積累的不是銷量數字,而是對中國用戶需求的深度理解。"
從"真金白銀"到"真刀真槍"的轉型實踐
如果說"不放棄"是戰略定力,那么80億元增資與"在中國,為中國,向全球"戰略,則是北京現代的破局方法論。這場始于2025年的變革,正重新定義合資企業的價值創造模式。
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股東雙方的80億元注資,絕非應急之舉,而是瞄準三大戰略方向的精準布局:
首先,通過對新能源研發領域的大幅投入,建立固態電池實驗室、智能駕駛中臺,與寧德時代共建電池回收體系,目標將電池成本降低18%,充電效率提升30%。2025年落成的電池安全實驗室,可模擬針刺、火燒、海水浸泡等56種極端工況,確保產品在-30℃至50℃環境下穩定運行。
其次,用于青島基地智能化改造,引入AI視覺檢測系統,使車身焊接自動化率達98%,不良品率控制在0.08%以下。該基地已實現中歐雙標準生產,出口歐洲的車型通過UNR155網絡安全認證,成為現代汽車集團全球質量體系的"中國標桿"。
最后,構建"車-樁-網"服務體系,2025年完成1000個超充站布局,實現主要城市5公里服務半徑覆蓋;推出電池健康度區塊鏈溯源系統,讓用戶實時監控電池狀態,打破新能源汽車的"殘值焦慮"。
另一方面,從北京現代的一系列動作來看,"在中國"絕非簡單的市場本地化,而是從組織、研發、產品三個維度重構競爭力:
首先,成立中國戰略事業部,由現代汽車集團CTO直接領導,300人本土團隊專注智能駕駛、用戶體驗研發,打破傳統合資企業的決策壁壘。
該部門已與毫末智行共建智駕技術中臺,基于20萬中國用戶數據訓練,開發出適應復雜城市路況的導航輔助系統,預計2026年覆蓋全國30個城市。
其次,與寧德時代、博泰、毫末等本土企業建立深度合作,構建"全球技術框架+中國場景解決方案"。
例如,聯合開發的智能座艙系統,深度整合微信車載版、抖音等本土應用,AI語音助手響應速度達0.5秒,支持多音區識別;與寧德時代的電池合資公司,實現從材料研發到回收利用的全產業鏈協同,讓電池壽命提升20%,碳排放降低15%。
最后,未來四年每年推出2-3款新能源車,覆蓋純電、混動、增程全技術路線,形成轎車、SUV、MPV全品類布局。
首款純電平臺車型歷經五年打磨,堅持"慢造車"理念,在內蒙古牙克石完成-30℃耐寒測試,在新疆吐魯番通過45℃高溫驗證,確保極端環境下的性能穩定。這種"不追熱點、不堆參數"的研發哲學,正是對行業"快消式造車"的理性反駁。
從“成本中心”到“價值樞紐”的全球棋局
在這場戰略轉向中,最易被忽視卻最具野心的布局,藏在“向全球”三個字里。當李雙雙宣布2025年出口目標翻倍至10萬輛時,其背后是現代汽車全球戰略的深層變陣:將中國從“成本中心”轉變為“價值樞紐”。
這種轉變有著殘酷的現實考量。現代汽車在歐美市場正面臨特斯拉和中國品牌的上下夾擊,其2024年全球銷量723萬輛的數據背后,是主力市場增速放緩的隱憂。
而北京現代規劃的出口路線圖——2024年5萬輛,2025年10萬輛,2027年突破20萬輛——實則是將中國制造的電動化產品,通過現代汽車的全球渠道進行價值反哺。這種“在中國生產800V高壓平臺車型出口歐洲”的戰術,既能規避歐盟碳關稅壁壘,又能借助中國供應鏈的成本優勢,堪稱合資模式在新能源時代的創造性轉化。
更具象征意義的是技術反哺路徑的確立。現代汽車將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的中國路測數據同步至全球研發體系,北汽集團的智能化技術通過合資公司輸向海外市場,這種雙向技術流動徹底打破了傳統合資企業“單向輸血”的宿命。
當李雙雙透露“HTWO廣州氫能基地的技術成果將應用于現代全球商用車”時,一個以中國為支點的技術全球化網絡已然浮現。
這種"本土創新反哺全球"的模式,打破了合資企業"技術輸入"的傳統定位,開創了"雙向賦能"的新合資時代。
不可否認的是,北京現代的戰略轉型,為陷入困局的合資品牌提供了三重啟示:
當行業沉迷于銷量排名、參數比拼,北京現代選擇回歸本質——用80億資金夯實技術底座,以五年時間打磨首款純電平臺車型,將"可靠性""耐久性"重新樹立為核心競爭力。這種"質價比"策略,與新勢力的"流量打法"、本土品牌的"性價比路線"形成差異化定位,為合資品牌守住"品質高地"提供了樣本。
通過現代汽車集團的全球技術儲備與北汽集團的本土資源整合,北京現代打破了"合資企業=技術搬運工"的固有印象。與寧德時代的電池合作、毫末智行的智駕研發,證明跨國車企完全可以融入中國新能源生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關系。這種雙循環模式,既避免了技術空心化風險,又提升了市場響應速度。
五年磨一劍的產品研發周期,與新勢力的"快速迭代"形成鮮明對比。北京現代的實踐證明,電動化轉型不是百米沖刺,而是馬拉松——需要對核心技術的持續投入,對用戶需求的深度理解,對品質口碑的耐心培育。這種拒絕浮躁、堅守本質的態度,正是穿越行業周期的關鍵。
從李雙雙的答問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北京現代的轉型路徑,更是整個合資行業的價值重估。
當電動化浪潮淘洗著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這家23年的合資企業用"真投入、真布局"證明:跨國車企的中國戰略,從來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合資模式的未來,不在于短期的銷量回升,而在于能否真正扎根中國市場,將全球技術與本土智慧深度融合。
正如發布會現場的slogan"沒有花活兒只見真章"——在這個流量至上的時代,北京現代選擇了一條更艱難卻更堅實的道路:用時間積淀技術,用真心理解用戶,用行動證明決心。當行業潮水退去,留下的終將是那些真正懂得敬畏市場、尊重規律的長期主義者。
這或許就是北京現代此次戰略發布的終極意義:為新合資時代,錨定一個"真?質"的價值坐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