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經過專家組嚴格評審與公示,十項入選項目正式揭曉,涵蓋史前遺址、都邑遺存、帝陵王墓、宗教建筑、邊疆文化交融等多種類型,時間跨度從舊石器時代延續至明清時期,地理分布從中原腹地輻射至西部邊疆,充分展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連綿不斷的演進格局。
入選項目包括:
四川資陽蔣溪河遺址群
浙江仙居下湯遺址
甘肅臨洮寺洼遺址
西藏康馬瑪多不錯遺址
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
陜西寶雞周原遺址
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
云南晉寧河泊所遺址
新疆喀什莫爾寺遺址
其中,安徽“武王墩一號墓”最受矚目。該墓是戰國中期重要高等級墓葬之一,出土了大量青銅禮器、漆器、車馬器、兵器等器物,反映出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考古專家認為,武王墩墓的發掘,不僅為戰國時期楚國王權結構和喪葬制度研究提供了實物支撐,也對戰國南北政治格局演變及楚文化輻射路徑研究意義重大。
西藏康馬“瑪多不錯遺址”則填補了青藏高原南緣史前聚落考古空白,實證該區域至少在4000年前就已有人類在高海拔定居生活,改寫了西藏文明起源與演進的時限認知。
與此同時,資陽蔣溪河遺址群與盤龍城遺址、周原遺址等考古重鎮的再發現,進一步印證中華早期文明的多中心特征,也表明中華文明的形成并非“一元起源”,而是多區域、多民族、多文化交互融合的長期過程。
此次評選充分體現新時代中國考古理念的轉變:從“文物考古”走向“文明解碼”,從“器物發掘”轉向“制度認知”。國家文物局表示,十大考古新發現不僅是學術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全社會共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契機。
專家呼吁,公眾應珍視這些來之不易的發現,支持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常態化推進,讓沉睡的文明“活起來”,讓歷史更好地照亮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