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村里的很多老人都在討論“非轉農”,好些人就都在說,以前城市戶口是香餑餑,大家想方設法進城去。可是現在農村戶口也吃香了,許多人想著又回農村來了。
還有李大爺更是說,千萬不能放棄農村戶口。之前他兒子想要把戶口遷到城里去,是他百般阻攔才沒有遷出去。在以后,農村戶口會越來越值錢了。
近年來,“非轉農”戶口辦理悄然成為社會關注熱點。當城市化浪潮持續推進,為何會出現戶口“逆向流動”?哪些人員又可以把戶口遷回農村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一、什么是“非轉農”?
“非轉農”,即非農業戶口轉為農業戶口,與改革開放后持續數十年的“農轉非”潮流形成鮮明對比。
在過去,城鎮戶口曾是“鐵飯碗”的象征,承載著醫療、教育、就業等多重福利。
而如今,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土地確權、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惠農補貼等政策紅利釋放,農村戶口含金量不斷提升。
政策的松動始于對歷史遺留問題的回應。以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為例,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大批學生因入學政策要求將戶口轉為非農,畢業后卻面臨就業市場的劇烈變化。
其中有一部分人既無法在城市扎根,又失去了農村土地承包權與宅基地權益,成為“兩頭空”的特殊群體。
而“非轉農”政策為這部分人提供了回歸土地的機會,彌補了制度變遷中的歷史遺憾。
二、政策調整背后的深層邏輯
允許“非轉農”,本質上是對城鄉二元結構的一次修正。隨著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農村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短板逐步補齊,而城市在住房、就業、生活成本等方面的壓力卻日益凸顯。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13年快于城鎮居民,鄉村產業發展創造了超3500萬個就業崗位,這些變化都在重塑城鄉吸引力格局。
從政策導向看,“非轉農”與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相連。鼓勵人才、資金、技術“回流”農村,有助于激活鄉村發展活力。
擁有城市經驗的“新農民”,可以將電商運營、品牌管理、現代農業技術等帶到鄉村,推動農村產業升級。
例如,浙江安吉縣通過“非轉農”政策吸引了數百名返鄉青年,他們創辦的民宿、農產品電商企業,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
三、誰能搭上“非轉農”的順風車?
政策明確劃定了五類可辦理“非轉農”的群體,每一類都指向特定的社會需求。
(一)因讀大中專院校及技工學校而“農轉非”,畢業后無工作安排回原籍的畢業生。之前很多的大中專院校的人員,為了就學把戶口遷移到城市了,可是在城市里卻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生活壓力也大,這些人員都是可以遷回農村的。
(二)夫妻一方是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方在城鎮無固定職業且在農村居住、生活的;
夫妻一方只有是農村戶口的,那么另外一方就可以把戶口遷入到農村,這個也叫夫妻投靠關系。
(三)在城鎮無固定職業和住所,跟隨父母在農村居住、生活的未婚人員。這個和夫妻投靠關系差不多,只是投靠的是父母而已。如果之前是農村戶口,然后遷出去了,可是父母還是農村戶口,自己在城里又沒有固定的職業和住所,就可以遷回去的。
(四)在城鎮無固定職業,在農村分有住宅基地并建好房屋和編有門牌,且在農村居住、生活的本人、配偶和未婚子女;
(五)原征地辦理了就地“農轉非”,現要求“非轉農”的。
然而,“非轉農”并非簡單的戶口遷移。政策明確要求,申請人需在農村實際居住、生活,且需經村民小組、村委會同意。
這也是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經過村民小組,或者是村委會的同意才行。這一規定既保障了農村集體利益,也確保“非轉農”真正服務于鄉村發展。
然而,“非轉農”政策的開放,為城鄉要素流動注入新活力,但也面臨諸多挑戰。
一方面,農村土地資源有限,如何平衡新增人口與現有村民的權益分配,避免矛盾糾紛,考驗著基層治理智慧;
另一方面,“非轉農”人員能否真正融入鄉村生活,將城市經驗轉化為鄉村發展動能,也需要時間檢驗。
而對整個社會來說,這場戶籍制度的微調,正悄然改寫著城鄉關系的劇本,讓“雙向流動”成為新時代城鄉發展的新趨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