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王金躍
昨天下午,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創作論壇:與時代同步,與觀眾共情”活動在郎園Station舉辦。法國演員于佩爾、《獅子王》導演羅伯·明可夫、饒曉志、陳茂賢、孫海鵬五位電影人出席現場,探討如何以真誠的作品與觀眾建立情感連接,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當下回應時代之問。本場論壇由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市電影局聯合主辦。
與時代同步 與觀眾共情
昨天下午,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創作論壇在郎園Station舉辦。記者 甘南攝
演角色是塑造“真實的人”
法國知名女演員伊莎貝爾·于佩爾曾在戛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大放異彩,憑借《她》獲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第74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女主角獎等獎項。談到如何通過角色塑造與觀眾共情時,于佩爾說:“是導演選擇了我,而不是我選擇導演。我演的都是“真實的人”,而不是人物,人物對于我來說有點抽象。”她坦言,自己在演戲的時候就像是遇到了另一個自己,或者另一個真實的人,“有可能是觀眾當中的一個人。”作為演員,她會盡可能去挖掘自己身上的所有潛質,展現一個人的多面性和神秘性。
于佩爾透露,自己在演戲的時候不喜歡去想,“拍電影往往就是正在發生的一個時刻的事情,我們不能有預設。我最愿意在現場捕捉所有的靈感,我知道一個鏡頭正在拍攝我,那么我要盡可能在鏡頭下展現當時我心中的感受。”
AI不能替代電影的人性部分
經典動畫電影《獅子王》《精靈鼠小弟2》的導演羅伯·明可夫從動畫電影發展趨勢的角度出發,在數字技術尤其是AI影響創作的背景下,為大家解讀動畫電影的“創作流量密碼”。他認為,動畫其實是一種媒介,具有巨大的增長和成長的潛力,能夠講述不同的主題、不同的故事和不同的類型,受到了全球觀眾的追捧和喜愛。
提到現在流行的AI技術,他說,自己也非常震驚AI技術的高效性,“我們也在利用這種技術,希望這種技術能夠為人所用,能夠創造出更好的故事。”但他也認為,不管AI技術如何發展,電影作品中如果失去了人性部分,這將是一個悲劇。“對于電影來說,讓觀眾喜愛這個故事,如何與觀眾共鳴和共情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要去創造人類精神的圖景,給觀眾帶來情感的共鳴。”
文化符號帶給故事別樣質感
不久前,動畫電影《雄獅少年2》導演孫海鵬帶著影片參加了柬埔寨的展映活動。他發現,雖然語言和文化不同,但現場觀眾還是有很正向的反饋,“不管是畫面還是片中呈現的民族符號,包括我們設計的笑點和情緒點,他們都能夠感受到。”
在《雄獅少年2》中出現了舞龍舞獅等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孫海鵬認為,把這些文化符號運用好,可以給故事帶來不一樣的質感,對于國外的觀眾來說,也會讓他們有好奇心,看完會想了解我們的文化。
關注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故事
一直以來,饒曉志堅持現實主義創作,不僅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現狀,還敏銳地將他們置于國家、社會、時代的大背景中進行考察。他執導的《萬里歸途》《無名之輩》等都叫好又叫座。饒曉志說,所謂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故事,只不過是把這份重擔交到了普通人身上,“當我們沒有遇到那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可能都成不了英雄,也看不到我們身上悲壯的一面。”
電影《破·地獄》憑借冷門的殯葬題材,一舉拿下中國香港影史票房季軍和香港影史華語電影票房冠軍。導演陳茂賢談及影片為何如此受歡迎時透露,這個劇本是因為外婆的去世觸發了他的創作動機,但在前期的研究中,他發現生死問題每個人都會遇到,“在生死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有充足的真情在里面,我覺得觀眾能夠感受到,就會走進來,走進導演的世界,作品就會成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