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需要“溫度”,更需要“尊重”當33歲的陶漢林在山東男籃替補席枯坐時,青島隊的趙嘉義卻在劉維偉的安慰中紅了眼眶。同樣是功勛老將與失意球員,兩位教練的處理方式,折射出CBA兩種截然不同的執教哲學。
一、對老將的溫度:是工具人,還是家人?
陶漢林的遭遇堪稱職業籃球的“冷暴力樣本”:16年隊史得分王、單賽季20+10常客,卻因邱彪的“戰術邊緣化”淪為數據欄里的“0分先生”。這種“卸磨殺驢”式的管理,與劉維偉對待趙嘉義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即便后者全場失誤連連,劉維偉仍拍著他的手說:“你今天很努力,挺好的。”
邱彪該學的是:老將的價值從不只在數據欄。陶漢林的更衣室話語權、青訓傳承作用,甚至球迷情感聯結,都是球隊隱性財富。劉維偉用“人情味”維系的,不僅是球員自尊,更是團隊的精神根基。
二、對更衣室的掌控:靠權術,還是靠人心?
山東男籃的更衣室矛盾早已公開化:高詩巖直播質疑陶漢林“戰術不熟”,孫桐林以“關系戶”身份穩坐輪換,邱彪的“嫡系管理”被指制造派系對立。反觀青島隊,即便淘汰出局,劉維偉仍能帶領球員喊出“開開心心回去”的加油口號,讓楊瀚森累到彎腰仍愿意為團隊拼盡全力。
邱彪該學的是:籃球不是職場宮斗劇。劉維偉用“共情式管理”打破“教練-球員”的等級壁壘——他知道趙嘉義因哥哥受傷分心,清楚楊瀚森體能瓶頸在哪,甚至記得韋瑟斯龐的老傷位置。當教練把球員當“人”而非“棋子”,更衣室才能真正擰成一股繩。
三、對陣容的理解:要“即戰力”,還是要“生長力”?
邱彪的引援邏輯充滿“職場功利性”:花8000萬買深圳“退役預備役”,卻把陶漢林等本土老將當“過時零件”。這種“數據至上”的思維,讓山東隊陷入“換一撥人換一種打法”的混亂。而劉維偉在青島的成功,恰來自對“人”的信任——他敢讓20歲的楊瀚森扛著球隊前進,敢給狀態起伏的趙嘉義調整空間,因為他相信“成長需要時間”。
邱彪該學的是:職業籃球不是“組裝電腦”。陶漢林減重20斤的自律、對戰術的拼命適應,證明老將仍有可塑性。劉維偉式的“耐心栽培”,或許比急功近利的“換血”更能激活球隊生命力。
小編結語:籃球需要“溫度”,更需要“尊重”
當劉維偉在更衣室為趙嘉義擦干眼淚時,邱彪或許該想想:為什么山東球迷會為陶漢林喊出“我們的英雄”?因為競技體育的終極魅力,從來不是冰冷的勝負,而是一群人對熱愛的共同守護。
希望邱彪能明白:戰術板上的X和O固然重要,但學會在球員眼神黯淡時說一句“你已經很棒”,或許才是成為優秀教練的必修課。畢竟,籃球是五個人的運動,而人心,才是最關鍵的戰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