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鹽堿地素有土地“頑癥”之稱,曾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大阻礙。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穩步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
記者走訪調研發現,近年來,河北省因地制宜改造提升鹽堿地,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合理發展鹽堿地相關產業,初步形成輕度鹽堿地糧油種植模式、中度鹽堿地糧飼輪作模式和重度鹽堿地生態修復模式,交出了一份鹽堿地綜合利用的特色答卷。
鹽堿荒灘變糧倉
春日來臨,河北滄縣南堤村的麥田一片“綠意盎然”。滄縣春潤農業專業合作社流轉了村里4000畝鹽堿地種植旱堿麥,工作人員史江正利用無人機為小麥噴灑藥品。
史江說,要想旱堿麥穩產高產,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必不可少。這次噴施葉面肥可為小麥生長提供全面營養支持,促根健苗、增強抗性。
在科學指導下,“鹽堿地旱堿麥種植大戶”近兩年不斷涌現。黃驊市李子札村的種糧大戶張志清近年來不斷利用科技改良鹽堿地。為了“向鹽堿地要糧”,他請來農業科技人員檢測土壤鹽分,挖掘排鹽溝渠,制定小麥種植管理科學規范。
利用咸水結冰灌溉技術,張志清在冬季抽取地下咸水澆地,讓土壤結冰,春天冰融化時帶走鹽分,既能抑制鹽分上升,又能為作物提供水分,實現畝均增產12.5%。張志清說,想增產還要靠科技,千百年來一成不變的土經驗不行。
河北省現有鹽堿地580多萬畝,其中鹽堿耕地570多萬畝,主要位于滄州、唐山、張家口。
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因地制宜是綜合利用鹽堿地的關鍵。對輕度鹽堿地,要以推動大面積均衡增產為目標,推廣旱堿麥、耐鹽水稻、莜麥、大豆、玉米等作物;對中度鹽堿地,可以通過種植耐鹽堿飼草、小麥-苜蓿糧飼輪作等方式降低耕層含鹽量;對重度鹽堿地,可以通過耐鹽堿植物種植等促進植被修復,提升鹽堿地生態功能。
依據鹽堿地分布狀況,河北省進一步細化鹽堿化程度、土壤性狀、土地利用現狀等情況,構建鹽堿地土壤資源數據庫,科學評價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潛力。
在唐山市樂亭縣古河鄉數字循環農業智慧園區內,智慧農業設施成了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法寶”。
園區負責人陰澤明說,在“智慧大田”管理系統的幫助下,園區可以根據檢測到的實時數據對稻田進行補水。僅不到一年時間,這塊鹽堿地的含鹽量已從3.5‰降至1‰左右,鹽堿程度由中度轉化為輕度。
規模化生產是把“鹽堿灘”變成“米糧川”的重要手段。滄州市建立旱堿麥種植推廣體系,確定35項主推技術,并落實到20個百畝攻關田、9個千畝方、9個萬畝高產片。唐山市推廣耐鹽水稻種植50.1萬畝,構建“稻田+池塘”綜合種養體系,走出“以漁降鹽、以漁治堿、漁農互補”鹽堿地高效利用新路徑。張家口市打造藜麥、莜麥規模種植基地,并打造鹽漬化草原治理修復示范試點,探索林地草地鹽堿地治理修復技術模式。
科技賦能產業旺
鹽堿地綜合治理,離不開科技支撐。有了科技創新,鹽堿地不再是農業發展的“絆腳石”,而是轉型為孕育新產業的沃土。
成立于1956年的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研究所,坐落于唐山市曹妃甸區。作為河北省唯一以濱海農業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省級科研機構,濱海農業研究所科研人員緊緊圍繞水稻、耐鹽綠化植物、功能植物、濱海生態、鹽堿地果蔬、秸稈綜合利用等研究領域,用科技為鹽堿地綜合利用貢獻著力量。
該所所長劉善資向記者介紹,他們選育出了“濱稻8號”“墾糯10號”“冀香粳5號”等多個耐鹽能力3‰至5‰的高產優質水稻,以及耐鹽能力4‰的棉花、大豆等耐鹽作物新品種,在鹽堿地中進行推廣應用。
唐山是河北省最大的優質稻米生產基地,每年的水稻產量能占河北省總產量的七成以上,擁有“唐山大米”“灤南大米”“曹妃甸大米”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唐山產出的鹽堿地大米,早已成為百姓餐桌上的重要主食。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研究所研究員張啟星介紹,唐山鹽堿地大米的種苗是富含營養的最優耐鹽品種,生育期高達175天左右。田地富含多種離子,稻田鉀含量高,米質好,再加上優良的水肥條件和標準化生產,能夠保證大米既健康營養,又色香味俱全。
科研平臺是農業領域科技成果培育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河北省積極對接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旱堿麥特色產業創新基地、國家旱堿麥農業標準化區域服務與推廣平臺等,為鹽堿地綜合利用相關產業注入科技力量。
為進一步提升鹽堿地農業的綜合效益,滄州市大力發展鹽堿地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目前已組建7支科研團隊,開發旱堿麥等作物的精深加工產品。2024年全市鹽堿地農產品全產業鏈年產值達135億元。
“旱堿麥制作的產品品質高、口感好,受到市場青睞,我們計劃圍繞全谷物功能性食品生產持續加大投入,打響旱堿麥品牌。”河北五格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齊國強說。
滄州、唐山、張家口等市遴選10家鹽堿地綜合利用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為省級或市級龍頭企業培育對象,支持企業提檔升級、增容擴能,鼓勵企業自建原料生產基地,引導企業進駐當地加工園區。
當下,位于張家口市陽原縣的禾順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凈菜加工車間一片繁忙,鹽堿地種植出的綠色農產品將在這里經過消毒、清洗、切刀、瀝水、風干、包裝后成為鮮切凈菜,當天就能到達北京市場。
特色養殖促增收
在河北省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探索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養殖項目是推動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在唐山曹妃甸區第五農場,副場長劉雙海講起“異位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如數家珍。他說,這種模式是按照3:1面積比例構建鹽堿地“稻田+池塘”的稻漁綜合種養系統,每年1月開始淡水泡田,4月中下旬將鹽堿地稻田中的洗鹽排堿水用水泵抽至緊臨的池塘養殖水產。“既避免了從稻田排出的鹽堿咸水污染環境,又解決了水產養殖與稻田種植的爭水矛盾。”
劉雙海算了這樣一筆賬:從2022年開展試點試驗,當年耕層土壤鹽分就從13.7‰下降到4.8‰,目前已經降到2‰左右。預計用不了多久,鹽堿地塊就可以變為耕地資源。
對于地塊狀況難以改變的重度鹽堿地,發展養殖業建立“藍色糧倉”是一條治理“妙計”。
在唐山市樂亭縣參馬水產養殖基地,漁民尹成才的海馬養殖水體已超過9000立方米。尹成才說,本地優良的水質和豐富的餌料讓他選擇將養殖基地放在了這里。在“公司+養殖戶”的發展模式下,他帶動了4家養殖基地養殖海馬超300萬尾,年產值1000多萬元。
截至目前,樂亭縣已累計開發重度鹽堿地6.4萬余畝發展水產養殖,工廠化水產養殖面積近40萬平方米。
不只是沿海地區,河北省水資源條件較好的其他地區也因地制宜發展起了特色養殖。衡水市冀州區北馮家莊村坐落于衡水湖西岸,長期飽受土地鹽堿化的困擾,導致傳統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不盡如人意。
2024年3月,“蟹稻共生”項目在北馮家莊村新型農業綜合體種植基地正式啟動,項目覆蓋3000畝鹽堿地與廢棄荒地,同步引入3000萬只螃蟹進行生態養殖,實現了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與經濟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環。
“去年我們水稻的畝產能達到1000斤以上,螃蟹也個個膏滿黃肥,在市場上一斤能賣到30多元。”稻田管理技術員張順喜說。
河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孫晨光說,下一步,河北將在鞏固現有成果基礎上,圍繞“良種育推、提升地力、綜合種養、精深加工、產業融合”五方面持續發力,精心做好鹽堿地綜合利用各項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糧食安全生產大局作出應有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