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損書也能辦展?在泛黃的書頁、脫落的封面、被勾畫的文字里,你會讀到怎樣的故事?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原創(chuàng)展——破損書展在寧波圖書館永豐館二樓展廳悄悄拉開帷幕。這場展覽由“人為之殤”“自然之蝕”和“修復之光”三部分組成。
(4月24日《寧波晚報》)
“破損書展”,這一獨特的展覽形式,在寧波圖書館永豐館二樓展廳悄然開幕。這場別具一格的展覽,以“人為之殤”“自然之蝕”和“修復之光”三部分為脈絡,展陳著一本本承載著歲月痕跡與故事的書頁,邀請觀眾在泛黃的書頁、脫落的封面、被勾畫的文字里,探尋書籍背后的故事,感受閱讀的溫度。
在泛黃的書頁間,我們仿佛能看到曾經(jīng)讀者們的身影與情感的流轉(zhuǎn)。這些破損的書,有的或許因為多次的傳遞,在數(shù)不清的讀者手中留下裂脊和脫落的書頁,見證著書籍在人們心中的珍貴與受歡迎程度。就像一部經(jīng)典之作,或許因其深刻的思想、精彩的情節(jié),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反復研讀,那些裂脊和脫落,正是它被熱愛、被重視的見證。
有的書則留下了讀書人不經(jīng)意的痕跡,也許是一杯不小心碰翻的水留下的水漬,或許是讀者在空白處留下的長長一段話。這些痕跡是讀書人沉醉于書中的證明,是他們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的思想碰撞、心靈交流的記錄。某位讀者或許被書中的一句話深深觸動,忍不住寫下了自己內(nèi)心的感悟;又或許是在某個不經(jīng)意的瞬間,書中的某個觀點與自己的經(jīng)歷產(chǎn)生共鳴,于是提筆抒發(fā)情感。這些水漬和字跡,仿佛是書籍與讀者之間無形的紐帶,連接著過去與現(xiàn)在,讓后來的讀者也能感受到那份對書籍的熱愛與投入。
“破損書展”的意義,遠不止于展示那些歷經(jīng)歲月滄桑的書籍。它更像是一個窗口,讓我們看到了閱讀的力量和書籍的價值。每一本破損的書,都是一個故事,都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它們見證了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閱讀的熱愛,也提醒著我們,在享受閱讀的同時,要尊重和保護這些知識的載體。
在當今數(shù)字化的時代,電子設備盛行,紙質(zhì)閱讀似乎逐漸被邊緣化。“破損書展”的出現(xiàn),讓我們重新審視紙質(zhì)書籍的魅力。它讓我們意識到,紙質(zhì)書籍不僅僅是一種信息的載體,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精神的寄托。那些書頁間的褶皺、破損,都是閱讀歷史的印記,是我們在追求知識和真理的道路上留下的足跡。
“破損書展”能否喚醒“讀書破萬卷”的舊情懷?答案不是否定和肯定的選項,但它讓我們在欣賞那些歷經(jīng)歲月的破損書籍時,重新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和價值卻是一定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