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雙升”背后的隱憂:華夏銀行轉型之路仍任重道遠
作為全國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的華夏銀行,盡管在2024年實現了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雙增長”,暫別連續兩年“增利不增收”的尷尬局面,但從其年報細讀來看,這份看似亮眼的“成績單”掩蓋不了其在資產質量、盈利結構、區域布局、合規管理及人事穩定等方面暴露出的深層次困局。
業績“抬頭”靠投資,信貸主業壓力不減
根據2024年年報,華夏銀行實現營業收入971.46億元,同比增長4.23%;歸母凈利潤276.76億元,同比增長4.98%。這也是繼2022、2023年收入連續負增長后,華夏銀行首次實現“業績雙升”。然而,從收入構成看,其最大收入來源——利息凈收入同比下降11.89%至620.63億元,在總營收中的占比降至64%。
關鍵的“救命稻草”來自于投資收益。在債券市場火爆背景下,華夏銀行加大交易力度,實現投資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同比暴增93.78%,達243.82億元,抵消了利息收入下滑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見,2024年的業績增長,更多得益于資本市場的短期波動紅利,而非信貸主業的可持續增長。
區域失衡嚴重,東北與粵港澳“拖后腿”
盡管大本營京津冀地區表現強勁,實現營業利潤增長65.79%,但東北和粵港澳大灣區兩地卻合計虧損34億元,成為拖累整體業績的重災區。其中,東北地區受限于產業轉型和人口流失問題,經濟復蘇乏力;而粵港澳大灣區雖經濟活躍,但華夏銀行未能充分嵌入主流產業鏈條,反而在處置存量不良中加劇虧損。
除京津冀外,長三角、中東部、西部等多個重點區域也出現營收負增長,凸顯其全國布局的結構性弱點。區域經營能力的參差不齊,既制約了整體利潤貢獻,也削弱了其與招商、興業、浦發等全國性股份行的競爭力。
凈息差持續下行,盈利模式待轉型
2024年,華夏銀行凈息差降至1.59%,同比下降23個基點,反映出銀行在資金運用與成本控制方面的雙重壓力。貸款增速僅為2.46%,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表明其信貸擴張能力和風險偏好趨于保守,亦可能反映出市場有效信貸需求不足。
而在非息收入方面,華夏銀行盡管正加快拓展金融市場、財富管理等業務,但專業能力不足、競爭壓力大,尚未形成穩定增長引擎,非息收入占比提升進程緩慢,整體盈利結構仍然單一。
資產質量承壓,零售風險敞口擴大
盡管2024年華夏銀行不良貸款率降至近9年低位,但按揭貸款不良率上升43個基點至1.8%,消費貸和信用卡業務風險亦在擴大,表明其零售端資產質量仍面臨挑戰。更關鍵的是,該行撥備覆蓋率仍處行業偏低水平,一旦經濟環境惡化或風險暴露加劇,其抵御沖擊能力相對薄弱。
2024年華夏銀行全年累計收到25張監管罰單,罰款總額逾1900萬元,其中多數涉及信貸、票據、內部控制等核心業務領域。2025年第一季度,僅3個月時間內就新增罰單8張,處罰金額高達960萬元,頻率之高在股份行中屬罕見。
典型案例如長治分行貸前調查不盡職、寧波分行貸款和票據業務管理不審慎等,均反映出該行內部風控機制存在漏洞,內控體系“失守”。頻繁違規不僅影響經營合規性,也直接損害其市場聲譽和用戶信任。
管理層動蕩亦是華夏銀行近年來的“常態”。僅2024年內,行長崗位兩次更迭,監事會主席、副行長等關鍵崗位也相繼變動。2025年初,董事長李民吉上任僅38天即突然辭職,由原北京銀行行長楊書劍接任。高層頻繁更換,不僅影響內部穩定,更使戰略方向缺乏持續性與落地力。
破局之道:從“掙快錢”到“強主業”
縱觀華夏銀行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其短期內實現的“雙升”只是階段性表現。投資收益無法長期依賴,合規風險頻發、資產質量不穩、經營版圖失衡,均對其未來發展構成掣肘。
新任黨委書記楊書劍曾在北京銀行期間推動零售轉型與內控升級,被寄望帶領華夏銀行走出困境。未來,提升信貸業務質量、強化區域協同布局、加快非息收入增長、重塑風控合規體系,將是他面臨的四大命題。
表面“業績回暖”,實則問題重重,華夏銀行正在一條布滿荊棘的轉型道路上摸索前行。在宏觀經濟不確定、行業監管趨嚴、金融科技變革的大勢之下,唯有從“掙快錢”轉向“強主業”、從“避風險”轉向“建能力”,才能真正破局而立,贏得市場和用戶的信任。
來源丨經濟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編輯|鄒貓小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