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更名難掩舊疾,奇富科技平臺化轉型遭遇信任危機
在消費金融行業趨于合規化轉型的背景下,曾以“360借條”廣泛滲透大眾視野的奇富科技(原360借條),試圖通過品牌更名和業務轉型重塑形象。但有媒體發現,平臺雖已更名為“奇富借條”,卻并未擺脫舊有弊病:暴力催收、高利貸、信息泄露、合同陷阱等問題仍層出不窮,在用戶投訴平臺和社交媒體上引發廣泛輿情,企業聲譽與用戶信任持續遭受重創。
真假廣告混淆視聽,短信誘導遭質疑
2024年底,一則《很多人收到的“360借放款成功”短信,到底是詐騙還是廣告?》的新聞引爆輿論焦點。上海市民楊先生接連收到聲稱“360借放款成功”的短信,顯示高達18萬元余額并附有跳轉鏈接,令人誤以為個人信息遭泄露。奇富科技方面回應稱該類短信屬于第三方詐騙行為,平臺已成立反詐項目組。但據《證券之星》調查發現,不少短信確實指向官方頁面,甚至誘導用戶下載APP,引發對企業是否“借詐騙名義做營銷”的質疑。
催收手段“進化不改”,暴力與騷擾并存
2025年第一季度,奇富借條因暴力催收問題再次成為投訴高發平臺。據黑貓投訴等渠道數據顯示,催收人員不僅頻繁撥打用戶電話,甚至深夜連環騷擾,并擅自聯系通訊錄中的親友,傳達債務信息、實施威脅恐嚇,嚴重侵犯用戶隱私權與人身安全。盡管奇富科技曾在2021年因違規催收被監管約談并下架整改,但顯然,其催收外包模式和內部管控機制仍未有效完善。
與暴力催收并行的,是奇富借條隱秘收費和高利貸指控。用戶普遍反映:合同標稱利率約24%,但在實際還款中發現每月被收取不透明的“擔保費”“服務費”,將綜合年化利率推高至35%以上。部分用戶在還清貸款后,才發現多支付了數千至上萬元利息與隱形費用,顯然已突破司法保護利率紅線。
同時,平臺在未經充分告知的情況下設立所謂“紅酒分期”“權益合同”,部分借款人投訴稱根本未知曉相關商品交易內容,已構成誤導或誘導簽約,涉嫌消費金融合同“陰陽面”的違規問題。
隱私收集爭議再起,老問題新爆發
隱私合規方面,奇富借條歷史上屢遭媒體曝光。2023年,《澎湃新聞》曾臥底調查其合作催收機構,揭露其通過非法手段獲取用戶通話記錄、通訊錄、短信內容用于施壓。2024年,多名用戶再次反映在未授權情況下收到貸款電話、短信,懷疑平臺未落實用戶信息保護要求,涉嫌信息泄露。
面對業務合規壓力,奇富科技自2022年起大力推進“去兜底、輕資本”平臺化轉型。2024年,平臺服務貸款促成規模占比首次超過貸款服務,占比升至53.0%,而“兜底型”表外貸款比例收縮至18.6%,較2023年下降逾四個百分點。
不過,該平臺并未徹底放棄高利潤的重資本業務,而是將其重心轉向表內化運營,通過信托、ABS等方式撬動融資,2024年表內貸款余額增至319億元,占比達23.3%。其中ABS發行規模達152億元,資金成本同比下降8.3%,助推平臺凈利潤大漲46.2%至62.6億元。
這一轉型策略顯示出奇富科技在“降低監管風險”與“維持高增長收益”之間的謹慎權衡,但也暴露出:其業務結構正在逃避外部監管的嚴密審視,卻無法回避用戶體驗與輿情危機的直接沖擊。
監管新規已至,輿論與合規重壓難卸
2025年4月,金融監管總局下發《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的通知》,自10月起施行。該新規雖未對平臺擔保業務全面禁止,但明確要求助貸平臺不得直接或間接向借款人收息、不得實施任何形式的“兜底”。
這意味著,奇富科技若繼續通過第三方“包裝擔保”方式變相加息,將面臨更加嚴厲的監管審查與法律責任風險。當前其平臺收入結構雖已偏向“技術賦能”,但催收風波與不透明收費仍未根除。
“改名不能掩蓋舊傷”。奇富科技在業務端的變革尚未傳導到合規體系和用戶體驗上。暴力催收、高利率陷阱、信息安全等問題不斷發酵,折射出平臺“流量金融”邏輯與“合規為本”目標之間的本質沖突。
在強監管、強合規的時代背景下,金融科技平臺真正需要更改的不是名稱,而是對用戶權益的基本尊重與商業模式的自我反省。唯有如此,才能走出“套路金融”的輿論泥淖,真正實現平臺向上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丨經濟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編輯|鄒貓小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