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北京銀行打出了一張意義深遠的戰略王牌
在全國性股份行與頭部城商行激烈角逐的金融版圖中,北京銀行打出了一張意義深遠的戰略王牌——“在長三角再造一個北京銀行”。這一布局不僅是對區域經濟活力的前瞻性押注,更是其從“首都銀行”邁向“全國性特色銀行”的關鍵躍遷路徑。隨著長三角區域金融生態日趨飽和,北京銀行的突圍嘗試,成為當前銀行業城商行跨區經營的典型樣本。
區域滲透顯成效:長三角成業績“第二增長極”
2024年,北京銀行在長三角地區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貸款增速14%、營收貢獻占比提升至29.9%、利潤貢獻突破31.2%。在南京、上海、杭州等核心城市,銀行通過“總行級戰略客戶 + 區域特色產業”雙輪驅動,實現了科技金融與制造業的協同突破:科技金融貸款余額突破3642億元,同比增長40.52%;制造業貸款余額達1338億元,同比增長31.29%。
北京銀行南京分行向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提供表內外融資184億元,為區域經濟注入“金融動能”,也為“服務主流經濟”樹立樣板。
多維競爭優勢:金融“能力矩陣”逐步形成
“北京”品牌自帶政策信用與央企背書,在服務政府機構、總部經濟等領域天然具備信任紅利。全牌照金融集團架構(含理財、租賃、消金等)也使北京銀行可為長三角科創企業提供投貸聯動、綜合融資、多維風控一體化解決方案,在金融服務深度上形成差異化。
在董事長霍學文主導下,北京銀行已實現研發平臺統一,七大“水晶球系統”構建從經驗決策向數據決策的躍遷,智能風控系統有效降低異地拓展風險。借助數字化營銷工具,其在中小企業精準觸達、異地網點運營效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人均創利達129萬元、成本收入比29.13%,在城商行中處于領先水平,形成了在長三角“高成本+高競爭”環境下的支撐力。
在北京本地,北京銀行構建了“市民銀行”場景化體系,2024年零售AUM突破1.22萬億元,手機銀行月活用戶位居城商行之首。當前,該行正嘗試將數字人民幣、文化消費信貸等應用場景復制至長三角,增強區域零售客戶黏性,打造跨區域可復制的零售能力模型。
目標挑戰猶存:“再造”之路非坦途
盡管取得初步突破,北京銀行在長三角仍面臨一系列挑戰:
本地品牌劣勢顯著:面對江蘇銀行、寧波銀行等“主場銀行”的天然親近感,北京銀行仍有客戶信任基礎薄弱、存款吸附能力不足的劣勢。
跨區域管理“水土不服”:16家分行中12家成立不足五年,管理半徑大、響應機制慢,導致其2024年長三角地區不良貸款率高達1.35%,高于全行平均。
頭部城商行“降維打擊”明顯:寧波銀行在制造業貸款市場占有率達12.3%,是北京銀行(5.8%)的兩倍以上;江蘇銀行手機銀行用戶是其2.8倍,客戶基數差距巨大。
未來路徑:打造差異化突破三力模型
為實現“再造一個北京銀行”的目標,北京銀行正試圖在三大關鍵維度上構建突破力:
一、戰略定力:
堅守“專精特新第一行”定位,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科技產業金融全生命周期服務,避免“規模陷阱”。
二、組織韌性:
打破傳統“總行—分行”縱向管理鏈條,建設敏捷型區域經營單元,提升分行自主作戰能力與響應速度。
三、生態共建:
聯動地方政府、產業園區、創投機構等共建區域“金融-科技-產業”生態圈,復制中關村合作模式至張江科學城、杭州城西科創走廊等地,實現從“服務提供者”向“發展合伙人”轉型。
“在長三角再造一個北京銀行”,并非簡單地擴張機構、復制流程,而是對金融戰略、技術底座與區域協同能力的深度檢驗。在數字化、綠色化、科技化成為銀行發展關鍵詞的今天,北京銀行要想走出“地域銀行”的路徑依賴,真正參與到全國競爭中,就必須持續構建其“非對稱優勢”。
接下來的五年,將是檢驗北京銀行跨區域經營能力與戰略定力的“成色窗口期”。若能在長三角實現從“滲透”到“扎根”的躍遷,北京銀行或將在中國城商行變革浪潮中率先完成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復制革命”。
來源丨經濟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編輯|鄒貓小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