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全世界百分之90的國家都選擇的沉默,那些拿過中國大把好處的國家,也沒站出來說句公道話。也好,這次我們也應該有所覺悟,那就是一切都應該按照規律辦事,以后與任何國家的交往就是利益,不要去做冤大頭了。
貿易戰開打,美國直接給中國商品加了25%的關稅,還用“國家安全”為由,逼著盟友排擠中國科技企業。WTO本該是裁判,結果美國把爭端解決機制一癱瘓,等于把裁判趕下臺。這哪是公平競爭,分明是“誰拳頭硬誰說了算”。更扎心的是,全球90%的國家選擇沉默,連那些拿了中國援助的國家也沒站出來說話。這讓中國明白,靠讓利換人心,換來的往往是冷眼旁觀。
回頭看,中國過去在國際交往中沒少下血本。2008年金融危機,美國經濟快趴下了,中國掏出近4000億美元買美債,幫他們穩住市場。可沒過幾年,美國就翻臉,指責中國“操縱匯率”。
在非洲,中資企業修鐵路、建學校,實打實投了上千億美元,疫情期間還送去疫苗,可有些國家轉頭就跟西方一起唱衰中國。這些教訓告訴中國,國與國之間,情面遠不如利益靠譜。
吃過虧,中國開始換思路,不再一味當“老好人”。2020年,RCEP正式簽署,15個國家抱團搞區域貿易,2023年區域內貿易額增長了10.7%,讓中國出口多了條新路。跟中亞做能源生意,直接用人民幣結算,省去美元的掣肘。“一帶一路”也越走越順,2023年沿線國家貿易額突破2.5萬億美元,合作項目從基建延伸到數字經濟。
定規矩成了關鍵,跟東盟談自貿協定,知識產權和爭端機制都寫得清清楚楚,合作更踏實。技術賽道上,中國也沒閑著。光伏產業占全球八成以上,新能源車出口量2023年翻了一番,逼得歐美車企不得不降價跟風。
數字經濟更是重頭戲,“東數西算”工程讓數據中心遍地開花,中國還在國際標準化組織里推動5G和人工智能標準制定。過去,技術標準是西方定的,現在中國科技企業站上臺面,硬生生把話語權搶過來一份。往后看,國際競爭的焦點是規則制定權。數字經濟、綠色能源、氣候治理,這些新領域是主戰場。
中國正拉著發展中國家一起干,比如在氣候大會上聯合提出減排新方案,打破西方壟斷的規則體系。規則這東西,誰能定,誰就占上風。中國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從被動挨打到主動出招,這條路走得不容易,但每一步都在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