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這個時候,都是小麥“一噴三防”的關鍵時期。“一噴三防”為小麥增產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從準確把握施藥時間,到科學選擇藥劑配方,再到規范施藥操作,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今天我們就來系統地說一說小麥“一噴三防”技術。
一、什么是小麥“一噴三防”技術?
小麥“一噴三防”技術,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一次噴施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和葉面肥的混配溶液,達到“防蟲、防病、防干熱風”的三重目標。這一技術可促進小麥籽粒灌漿,延長功能葉壽命,是保障小麥穩產增產的關鍵。
二、“一噴三防”的防控對象
(1)病害:危害小麥的病害,主要有紋枯病、銹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其中堪稱揚花期的頭號殺手,一旦爆發,會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條銹病在西北麥區是重點防范對象;白粉病在高濕環境下容易高發;紋枯病則主要危害小麥基部。這些病害一旦流行,會大幅降低小麥產量。
(2)蟲害:為害小麥的害蟲,主要有蚜蟲、紅蜘蛛、吸漿蟲等,其中麥穗蚜通常在小麥抽穗后爆發;吸漿蟲隱蔽性強,不易察覺;紅蜘蛛在干旱年份猖獗,大量吸食小麥汁液,阻礙小麥生長。
(3)自然災害:除了病蟲害,自然災害也會直接給小麥的產量帶來威脅,尤其是干熱風,多在灌漿期出現,高溫低濕的環境會導致小麥千粒重下降4-5克,嚴重影響產量。
三、“一噴三防”的最佳實施時間
小麥“一噴三防”的最佳實施時間是在小麥抽穗揚花期(4月下旬-5月上旬),此時主攻赤霉病、銹病、蚜蟲,同時兼顧預防干熱風。到了灌漿期(5月中旬-6月初),重點防控蚜蟲、葉枯病,強化小麥的抗逆性。不同地區的小麥生長進程不同,實施“一噴三防”的時間也有所差異。
四、藥劑的選擇
(1)殺菌劑:可選用的殺菌劑主要有三唑類(如戊唑醇、丙環唑、己唑醇、烯唑醇、氟環唑等)、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苯并咪唑類(如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氰烯菌酯、丙硫菌唑、肟菌酯等也逐步被廣泛使用,它們各有特點,針對赤霉病,氰烯菌酯對毒素抑制能力強,丙硫菌唑?戊唑醇持效期長;防治銹病和白粉病,氟環唑活性高,肟菌?戊唑醇內吸性好。
(2)殺蟲劑:可選用的殺蟲劑主要有吡蟲啉、聯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蟲嗪等。防治蚜蟲,聯苯?吡蟲啉兼具速效性和持效性,噻蟲嗪內吸傳導效果好;對付吸漿蟲,高效氯氟氰菊酯觸殺性強,可根據防治對象靈活選擇。
(3)營養調節類:與殺菌、殺蟲劑配合,可選擇搭配蕓苔素內酯、胺鮮酯等調節劑,以及磷酸二氫鉀、氨基酸水溶肥等葉面肥一起使用。
五、優秀配方推薦
(1)防治赤霉病和蚜蟲為主:在長江中下游麥區,可每畝使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40ml+15%聯苯?吡蟲啉40g+98%磷酸二氫鉀100g+0.01%蕓苔素10g。
(2)防控銹病和紅蜘蛛為主:在西北麥區,可選用12.5%烯唑醇40g+4.5%高效氯氰菊酯30ml+98%磷酸二氫鉀150g。
(3)防控白粉病和穗蚜為主:在黃淮海麥區,推薦使用30%苯甲?丙環唑30g+70%吡蟲啉2g+氨基酸葉面肥50ml。
(4)抵御干熱風和倒伏風險:在高肥水地塊,每畝用98%磷酸二氫鉀200g+矮壯素20ml+戊唑醇20ml。
注意事項
(1)施藥時間:在小麥揚花期,要避開9-11點的授粉時段,選擇上午10點前或下午4點后施藥;灌漿期用藥時,要避開高溫時段(溫度高于30℃),防止出現藥害。
(2)選擇以上配方施藥時,都要進行二次稀釋,施藥濃度過高、藥劑混用不合理等,都可能出現藥害風險;若使用植保無人機作業,每畝藥液量應不少于2L,飛行高度不超過2.5米。
(3)施藥人員務必做好防護,不要隨意丟棄包裝廢棄物,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
【聲明】內容均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注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系本平臺并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在24小時內刪除該文章,并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