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30日晚間,全世界都在注視著香港這片彈丸之地。
23時58分,譚善愛中校與英國中校相距近4米,對方先一步敬禮報告:
“譚善愛中校,威爾士親王軍營班已準備完畢,請你接收;祝你和你的同事們好運,順利上崗;長官,請允許我讓威爾士親王軍營衛隊下崗。”
鏡頭迅速切換到譚善愛處,這位中校挺直著腰桿,用鏗鏘有力的聲音回答道:
“我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接管軍營,你們可以下崗,我們上崗,祝你們一路平安。”
為了這兩句話,譚善愛排練了無數個日夜;為了這一天,中國人民苦苦期盼了150年。
白駒過隙,當年健壯的中校也人近晚年,璀璨燈光背后的人生又發生了什么?
站在時代的交匯口
為了香港能回歸,中國政府做了太多努力。
和平的模式考慮到了,戰爭的模式也同樣考慮到了,還好,一切順遂。
從1993年42集團軍軍長劉鎮武受命擔任駐港部隊司令員開始,就意味著香港回歸的日子徹底迎來倒計時。
在此10年之前,譚善愛才剛剛參軍入伍,他在部隊的表現一直很好,也從排長一路升任為連長。
而廣州軍區中,與譚善愛情況類似的人還有很多,歷史在他身上留下印記是在1994年,那時駐港部隊正在組建。
說起被選中的過程,譚善愛也覺得充滿了“意外”。
記得有一天,他拿了份報告走到首長辦公室,首長們正準備開會,會議桌上還有個位高權重的大人物:駐港部隊政委熊自仁。
這位首長的眼睛一直盯著譚善愛看,就在譚善愛準備離開時,熊自仁提高了聲音:“小同志,你等等。”
譚善愛馬上立定向后轉,確定了首長就是在叫他。
隨后,這位首長便說:“你來說一個,就說‘你們可以走了’。”
雖然弄不清楚首長的意思,譚善愛還是堅決服從指令,說了句“你們可以走了”。
“你的聲音太小了,再大點聲!”
譚善愛馬上并起腳掌,大聲重復了一遍。
此時,熊自仁的眼睛里流露出滿意的光芒,對旁邊的另一位首長說:“我覺得可以,就是他了。”
根據當時首長們掌握的信息,對方指揮官身高在1米82左右,譚善愛的身高是1米87,要比對方高一些,但也高得不算太多,正好符合標準。
得知了自己面臨的任務后,譚善愛也極為緊張:這在新中國成立史上還沒有先例,而且人員一旦確定就不再有替補。
為了在1997年6月30日晚說出那兩句話,從此時起譚善愛就要面臨真正的魔鬼訓練。
雖說語句都很簡短,可他需要注意的事情很多:說話要有分寸,且有氣勢有風度,千萬不能結巴掉鏈子;走路要符合規定,精確到先邁左腳還是先右腳。
熊自仁也并沒有看走眼,僅僅一瞬間就鎖定了譚善愛的氣質。
那時,剛升任為連長的譚善愛就幾乎拿到了他這個階段能拿到的所有榮譽,包括優秀士兵、優秀班長、優秀參謀等等。
訓練持續到1997年時夏季時,他與防務交接儀式的戰友已經非常熟練了。
這一年深圳的天氣十分炎熱,一共20名士兵、2位軍官依舊保持著時刻苦練的勁頭,他們的皮膚都已被曬得發亮,從沒有一個人說過苦說過累,那時譚善愛還對大家說:
“上級千挑萬選選擇了我們,我們就要把這件事做到最好,達到最高標準。”
這樣的高標準讓英國儀仗隊有了意見,因為儀式中需要雙方同步,所以在雙方儀仗隊一起訓練時,英方在達不到我們的標準時,希望中方儀仗兵能按照他們的動作放慢節奏,中方馬上表示:
“中國軍隊有中國軍隊自己的節奏。”
大家心里也都清楚,要是告別晚清屈辱的150年后還在模仿英軍的動作,那尊嚴不就丟光了?
終于到了6月30日晚,譚善愛抵達了現場。
這里嘈雜的環境也從不在訓練之內,到場的有工作人員、香港居民、英軍家屬,而且當天離開深圳的時候大家的衣服、鞋子都被淋濕了,還費了很大功夫全部整理了一遍。
為了能在7月1日0時0分0秒奏響國歌,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
就算英國人出了錯誤,都得想盡辦法把機會補回來,而那每一秒,都曾在談判桌上爭取了很長時間,畢竟國與國之間都是要面子的。
英軍最開始的說法是,要把他們的國歌奏響到6月30日的最后一秒,但中方不同意,因為不可能將兩國的國歌做到無縫銜接,指揮手也需要2到3秒的起手動作時間。
忍受了150年,一秒都不能等下去了。
結果,英方發言人當天的發言時長竟比規定時間多出了23秒,這就意味著等待中的譚善愛要執行緊急預案。
所有前期環節全被加速完成,23時58分,譚善愛完成了人生的壯舉,結果英軍又出了岔子:提前12秒奏完國歌。
升旗手朱濤紋絲不動,他腦海同樣飛速運轉,只要相差一秒,五星紅旗的上升速度就慢了12.3厘米。
前一分鐘世界的鏡頭都對準了譚善愛,這下馬上對準了朱濤。
無數次的訓練早已讓朱濤形成了肌肉記憶,經過漫長的12秒后,他突然使勁,讓五星紅旗按計劃升到旗桿頂端。
所有戰士都圓滿完成了任務,努力從來沒有白費。
無論是譚善愛、朱濤還是那些為交接儀式努力的士兵,這是屬于他們的焦點,他們也從來沒有忘記過這一天。
7月1日早晨5點,香港的街頭下起了小雨。
駐港部隊的軍車插著八一軍旗駛來,道路兩旁的市民們將一束束鮮花扔往車上,屬于香港的新歷史就這么到來了。
譚善愛在軍營的日子一共有二十多年,他經歷了很多中國的歷史,也常常為此發出感嘆。
他說:
“生活中有那么多場景,只有這個場景在我腦海中十分清晰,甚至連地上的點位都讓我無法忘卻,回憶過去的時候,我越來越意識到原來這個事情是這么重要。”
告別了軍營,告別了回憶,譚善愛也奔向了人生新旅程。
歲月無法侵蝕軍魂
只要想到1997年6月30日的那個夜晚,譚善愛的嘴角都會掛上笑容,那是他人生中最為閃光的10分鐘。
8年后的2005年,已經41歲的他結束了22年的軍旅生涯,在考慮就業問題時,他選擇去深圳市寶安區黃田派出所當一名社區民警。
回想著光輝事跡就在不久以前,譚善愛心中還是會有些落差。
在部隊里他是個干部,還能夠發號施令,來了派出所后幾乎每天都在處理家長里短的小事。
他說:
“我這個人向來是很堅強的,但我也很清楚,再堅強的人都會有脆弱的一面。”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守護好這里的治安成為譚善愛的新追求,父親的故事也讓他瞬間警醒。
他還記得,父親過去是村里的支部書記,曾成長在一個貧困潦倒的時代,那時普通人就連吃飽飯都是奢侈。
父親剛上任的時候村民們還曾集體外出討飯,為了能扭轉現狀,父親帶著大家建設農場、林場、油廠,漸漸讓村子走向了發家致富的道路。
村子富了,可譚家的經濟條件并未扭轉,父親仍然整天不著家,一心投入到新的建設之中。
這么多年過去了,父親從未站在聚光燈下,難道父親就不優秀嗎?
在調整心態的過程中,身邊是沒一個人知道的。
再說8年過去,譚善愛的面部也有了變化,周圍人都不知道他曾站在聚光燈下的瞬間,因此他還定下了人生新目標:踏踏實實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在譚善愛眼里都是關乎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大事。
剛出警不久他就遇到了很無語的事情:1塊錢引發的群毆“大案”。
起因是這樣的,一位出租車司機給乘客加了1塊錢的燃油附加費,乘客從沒聽說過這項費用,當即責罵對方為 “黑車”,堅決不給。
人家司機也不是好惹的,這1塊錢收不上來以后還怎么在“的哥圈”混?
于是,在司機半罵半哄之下,乘客干脆給了1塊錢。
可這個乘客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燈,“軟柿子”估計一開始都不會拒絕,本著“忍一時越想越氣”的想法,乘客剛到目的地下車后就一大腳踹向出租車,好在車門結實,車也沒出什么問題。
問題出在“尊嚴”上了,出租車司機干脆不走,馬上掏出諾基亞呼叫其他的哥,并朝著乘客“口吐芬芳”,不許他離開。
乘客也根本不怕司機,也掏出諾基亞給一起來深圳打工的好哥們打電話,雙方各集齊一路人馬。
大戰一觸即發,熱心市民見狀后連忙報警,負責出警的正是譚善愛。
來到現場后他發現烏泱泱的全是人,走近詢問后更是有點哭笑不得,可兩邊的人還在東一句西一句,各種方言混雜在一起更是讓譚善愛極為頭大。
眼見現場還沒人受傷,譚善愛干脆讓彼此調解,這才把事情解決。
類似這樣的案子,譚善愛還曾處理過無數起,常人眼里的新鮮事,在他這里也就是“家常便飯”了。
最為繁忙的一天里,他連著出警31次,快速將31樁矛盾全部解決。
即便都是些雜七雜八的小事,在譚善愛眼里也是警察的職責所在,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要做到最好。
恰逢2008年12月寶安分局組建特保大隊,分局領導知道譚善愛部隊出身,便把訓練的任務交給了他來做。
這下,部隊的優良傳統終于有機會在此處施展了,他以身作則、嚴于律己的態度讓上千人的特保大隊煥然一新。
無論是隊伍架構、管理制度還是目標任務都由他一手負責,重新站在隊伍前列后,大家這才紛紛知道了他的過去,也對他肅然起敬。
每當所里有什么突發、緊急的任務時,譚善愛總是沖在第一線,這些同樣被其他同事看在眼里。
從轉業起算,譚善愛曾榮獲深圳市公安系統先進個人一次,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后升任為寶安分局巡警大隊副大隊長。
職務升上來了,并不意味著輕松了,深圳舉辦26屆大運會時,譚善愛在酷暑中差點暈倒在崗位上,好在同事及時發現為他解暑降溫,這才避免了危險發生。
日子一天天過去,有關駐港部隊的新聞他是從不會錯過的。
在公安系統任職17年后,利用一次學習參觀的機會,譚善愛再度來到香港。
踏上這片土地的瞬間,譚善愛瞬間陷入了年輕時的回憶,他說:
“十幾年一晃而過,我感覺很好,現在香港更加繁華了,甚至與它的差距也正在縮小。”
54歲的那年,他還接受了媒體采訪,問及最多的問題都關于1997。
交接的畫面還是記憶猶新,這時譚善愛就沒那么“低調”了,他很興奮地講述了那個時刻:
“我感覺很自豪,其實現場發揮得要比訓練還要好,現場的氣氛是被烘托的,每個人的雞皮疙瘩都豎了起來,可以用‘完美’來形容當年的場景。”
記者在采訪之余發現,譚善愛在深圳的“節骨點”時期抵達,十幾年來卻一直生活清貧,妻子還有過下崗經歷。
無論是過去在部隊還是如今在公安,他都是有權力在手的,他也從未用手上的權力謀取哪怕一丁點的利益。
80多歲的父親再度被評選為“優秀共產黨員”時更是給了譚善愛很大的震動,他也說:
“父親那一輩經歷得更多,心中的信念也更加純粹。”
儼然,父親依舊是他心中的偶像。
歲月流逝、初心依舊,他始終堅持著自己所認定的一切,保持著退役軍人的本色。
與譚善愛共同創造歷史的其他退伍老兵你還知道哪些?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參考資料
1. 軍裝換警服!譚善愛一身藏藍警服賦予守護人民新使命 《深圳新聞網》
2. 卸光環扎根基層 沉下心再創輝煌 《寶安日報》
- 25年前的“明星軍官”,如今依舊很“明星”!《中國軍網》
4、23年前,他霸氣地對英軍說:“你們可以下崗!”《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