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4月23日電(見習記者 孫陳亦)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為切實發揮司法裁判規范、評價、教育、引領功能,切實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最高人民法院于今天發布6件涉校園管理民事糾紛典型案例。
保障未成年人在校期間的人身安全,是學校保護的重要方面。案例三中,八年級學生因瑣事在課間休息期間毆打同學,并打傷予以勸阻的其他同學,對此學校未及時發現并制止。人民法院認為學校在履行教育管理職責時存在不足,依法判決學校承擔相應侵權責任,以司法裁判推動學校教育、管理職責的落實。
學校已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應承擔侵權責任,避免產生“只要未成年人在校受傷則學校必然擔責”的誤解。案例一、案例二、案例四分別從學生自行摔倒受傷、第三人侵權致損害、文體活動中受傷等幾種情形,對各方主體責任作出認定,以司法裁判支持學校正常組織、開展教學等相關活動。
處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項,應當堅持保護與教育相結合,在要求學校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同時,亦應允許學校依法實施合理的教育懲戒行為,幫助學生認識和改正錯誤,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案例五中,當事人就學校教育懲戒行為是否合理存在分歧,人民法院依法進行裁判,保障教育懲戒行為既有尺度,又有溫度,對于規范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各方行為具有重要的規則引領意義。
家長對學校教育管理活動的監督,對于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家校關系具有重要作用。但家長的監督應依據事實和法律,保持在合理合法限度內。案例六中,家長不滿學校教育管理行為,通過網絡平臺,以侮辱性激烈言辭,發布針對學校的不實內容,并被廣泛瀏覽傳播,人民法院認為該家長侮辱誹謗行為侵害該學校名譽權,遂判決其承擔相應民事責任。本案明確了家長對學校管理教育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的邊界,對于構建良好家校關系具有重大引導意義。
最高法表示,人民法院將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不斷提升未成年人審判工作質效,提升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水平,以堅實的司法履職推動“六大保護”協同聯動、融合發力,推動構建未成年人保護“同心圓”,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社會和法治環境。
來源:人民法院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