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近日在公開場合再次強調,“絕不用一個海歸派,海歸派里有間諜”,這番言論迅速引發爭議,不僅暴露了她對全球化人才流動的狹隘理解,更折射出中國部分企業家在技術創新與國際競爭中的認知局限。
董明珠的邏輯看似“愛國”——她強調“中國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人手中”,并認為“中國高校有能力培養出優秀人才”。然而,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恰恰違背了現代科技發展的基本規律。
在全球化的今天,技術創新早已不是閉門造車的過程,而是開放協作、知識共享的結果。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多次強調“全球人才為我所用”,而特斯拉、蘋果等國際巨頭更是匯聚了全球頂尖人才。相比之下,董明珠的“海歸無用論”顯得格格不入,甚至帶有某種排外情緒。
更令人擔憂的是,她將“海歸”與“間諜”掛鉤的言論。這種毫無根據的指控,不僅傷害了廣大海外留學歸國人員的感情,還可能加劇國內科技企業的封閉傾向。事實上,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大量海歸人才的貢獻——從“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到今天的AI科學家李飛飛,海歸群體始終是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董明珠的言論,無疑是對這一群體的誤讀和貶低。
董明珠自豪地宣稱,格力擁有1.3萬名研發人員,“沒有一個外國人,也沒有一個海歸”。然而,這種“純本土化”的人才策略,是否真的能支撐格力的技術創新?
從數據來看,格力在空調領域的專利數量確實可觀,但在芯片、新能源、智能裝備等新興領域,格力的技術突破并不顯著。例如,格力鈦新能源(原銀隆)的鈦酸鋰電池技術并未在市場上取得預期成功,其新能源客車銷量甚至跌出行業前十10。相比之下,華為、比亞迪等企業積極吸納全球人才,在5G、電動汽車等領域實現了真正的技術領先。
董明珠的“自主培養”理念本身并無問題,但若將其推向極端,拒絕一切外部經驗,則可能陷入“閉門造車”的困境。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許多關鍵技術(如半導體、AI算法)的突破往往依賴于跨國合作。格力的“不用海歸”策略,或許能在短期內維持成本控制,但從長遠來看,可能限制其技術視野,甚至錯失關鍵產業機遇。
董明珠的言論之所以引發爭議,不僅在于其內容,更在于其背后的思維方式。她似乎將“不用海歸”視為一種“民族自信”的體現,但真正的自信,應當是兼容并蓄,而非盲目排外。
董明珠的言論可能影響國內科技企業的用人政策。如果更多企業效仿格力,拒絕海歸人才,中國的高端制造業可能會陷入“內卷化”困境——即技術迭代緩慢,缺乏國際競爭力。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這種封閉心態無疑是危險的。
董明珠的“海歸無用論”和“間諜論”,或許迎合了部分民族情緒,但從企業戰略和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觀點無疑是淺薄的。真正的科技強國,不是靠排斥外部人才,而是通過開放合作、兼收并蓄,實現自主創新。
格力作為中國制造業的代表企業,本應擁抱全球化,吸納全球智慧。然而,董明珠的言論卻暴露了其認知的局限性。如果格力繼續固守“不用海歸”的策略,未來能否在智能家居、新能源等新興領域保持競爭力,恐怕要打上一個問號。
全球化的今天,企業家的格局決定了企業的高度。董明珠或許是一位優秀的管理者,但她的“海歸間諜論”表明,她在人才戰略上的認知,已經落后于時代。真正的強者,不會拒絕任何可能帶來進步的力量,而是善于整合全球資源,推動技術創新。希望格力未來能夠調整思路,以更開放的姿態參與國際競爭,而非在自我封閉中逐漸落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