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杏花微雨的暮春時節,一場聚焦跨學科教研盛會如期而至。4月1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朝陽學校承辦的“張青楊名師工作室”啟動儀式暨“能源與材料”跨學科教學研討活動在鳳凰城校區舉行。
名師領航:構筑教育創新共同體
啟動儀式上,工作室主持人、正高級教師張青楊以“大科學觀視域下的教育變革”為題,系統闡釋工作室的建設藍圖。該團隊依托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指引,聚焦“高中化學課程跨學科教學研究”,匯聚北京中學楊鵬、朝陽外國語學校陳麗等學科骨干,構建起涵蓋化學、歷史、政治等多領域的教研矩陣。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廖偉教授在致辭中指出:“這種打破學科壁壘的教研共同體,正是新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創新范式。”
課堂革命:時空對話中的學科融合
活動現場,一堂主題為“從古箭鏃到近防炮——古代兵器中的銅元素”的示范課,試圖從商周青銅劍到現代近防炮的發展中揭示銅元素見證的中華文明密碼,引發在場教師熱烈反響。張青楊老師與青年歷史教師張珊聯袂執教,以青銅冶煉技術為經,以文明演進歷程為緯,在化學原理與歷史文獻的交響中,構建起跨越三千年的認知坐標系。學生們在實驗探究中還原青銅合金配比,在史料研讀中解碼秦制優勢,更在觀摩現代近防炮視頻時發出陣陣驚嘆。“這不僅是知識的融會貫通,更是科學精神與文化自信的生動培育。”工作室核心成員楊曉敏如是評價。
專家把脈:擘畫教研新圖景
在深度研討環節,朝陽區名師工作室項目負責人景為國提出了四個明確目標:“理清概念、提升能力、凝練特色、成果輻射”,期望工作室成員能夠精誠合作,實現“動而生術、行而固法、做中論道”的理念。隨后,北師大廖教授從教育理念和課程教學內容開發等多個角度,為工作室提供了專業的指導,并圍繞“為何跨界?如何跨界?如何構建課程?教師主體性”這四個關鍵議題,與工作室成員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在場的教師們紛紛表示,這場研討猶如揭開了一面多棱鏡,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據悉,該工作室已規劃“新能源中的化學智慧”“金屬材料的前世今生”等系列主題課程,并與北師大等高校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正如張青楊老師在總結中所言:我們正在編織一張連接過去與未來、貫通理論與實踐的科技課程教研網絡,期待為新時代人才培養提供更多解題思路。
在“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縱深推進之際,這場聚焦核心素養培育的教研實踐,恰似一粒破土的種子,正在朝陽教育的沃土上萌發新綠。當化學方程式遇見歷史年輪,當科學精神碰撞人文情懷,我們清晰地看見,教育改革的試驗田里,正生長著無限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