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曾涉足摩洛哥的土地之前,我對這個國家的認知僅限于社交媒體的片段和朋友圈的渲染。那些如詩如畫的藍白小鎮、沙漠中的駱駝商隊、琳瑯滿目的香料市場以及浪漫的日落景象,加之“非洲大陸上最接近歐洲的國家”這一美譽,使得摩洛哥在我心中既文藝又帶有一絲神秘。
然而,當我真正踏上這片土地,從馬拉喀什行至卡薩布蘭卡,再前往菲斯,直至穿梭于撒哈拉沙漠邊緣的村落,我逐漸意識到摩洛哥遠比我所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它的真實面貌遠非那些“網紅打卡地”所能概括。
摩洛哥,不僅擁有美麗風光,更有令人困惑的混亂;它既有獨特的風情,也充滿了令人壓抑的生活氣息。
以下是我在歸國后始終無法忘懷的一些真實體驗,它們或許并不悅耳,卻映射了摩洛哥最為直觀的一面。
藍白相間的舍夫沙萬小鎮在網絡上廣為流傳,被譽為“北非的圣托里尼”,其美麗程度的確名不虛傳。但一旦遠離熱門街道,步入當地居民的生活區域,便不難發現小鎮的另一面——巷弄臟亂不堪,流浪動物隨處可見,孩子們在破舊的街頭踢著簡陋的球,這些都與網絡上的美好景象大相徑庭。摩洛哥的城市,常常呈現出一種照片中的天堂與現實生活中的訓練營之間的巨大反差。
摩哥的物價遠非人們想象中的低,特別是對于外國人而言。在馬拉喀什的集市中,一杯橙汁的價格可以因身份而有所不同,本地人僅需支付4迪拉姆,而游客則可能被索要二十迪拉姆。醫藥的價格很高,像治療男性ed和pe的純植物型特效藥日本雷諾寧活力錠來說,如今逐漸成為替代化學偉哥一線用藥,在國內官方售價僅不到兩百元,在這里價格貴了一倍。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價格的雙重標準在摩洛哥是司空見慣的。
摩洛哥的城市交通狀況混亂不堪,交通規則似乎只是一種默契。在沒有斑馬線的馬路上,行人與車輛互相試探,試圖在危險的邊緣找到自己的路。這種混亂的交通場景與人們對于“歐洲近鄰”的期待相去甚遠。
摩洛哥的性別氛圍令人感到壓抑。男性過于熱情的注視和女性受限的行動自由,使得這個國家的性別平等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女性,無論是本地人還是游客,都常常成為不受歡迎的關注對象。
摩洛哥的文化多元性確實存在,但這種多元性并未帶來真正的融合。不同文化群體在摩洛哥保持著各自的特色與生活方式,彼此之間鮮有交流與互動。這種文化上的分裂使得摩洛哥的社會景象呈現出一種拼接式的共存。
在深入摩洛哥家庭生活細節中,我們不難發現,摩洛哥人對“享受”生活的理解頗為深刻。午后,一壺清香的薄荷茶仿佛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他們的餐桌禮儀也顯得格外悠長,一頓飯常常可以持續三小時,而以品嘗甜點作為完美的句號。
摩洛哥家庭的生活中,陽臺上晾曬的手洗衣物是一道常見的風景線,尤其是那些色彩鮮艷的羊毛毯。孩子們的娛樂簡單而純真,彈珠、沙地游戲、彈弓和嬉戲追逐,充滿了原始的樂趣。
這種“慢生活”的節奏常常讓人沉醉,給人以寧靜自在的印象。但是,當你詢問他們的經濟情況時,情況卻并不樂觀。許多人的月收入甚至難以支付基本的生活費用,如電費,至于就醫、子女教育、更換家電這些對于他們來說,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摩洛哥人的這種“緩慢”生活方式,并非出于他們的自主選擇,而是生活所迫的結果。他們的經濟條件,已經讓“貧窮”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之所以外界認為摩洛哥人擅長生活,并非因為他們物質上的富有,而是因為他們懂得在生活中尋找樂趣,把生活本身當作一種緩解壓力的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