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一句“持續穩定股市,持續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表述,讓資本市場的神經驟然緊繃。
細心的觀察者發現,高層對股市與樓市的“排序”悄然生變——過去多年穩居C位的樓市,此次被股市搶了先手。
這一在旁人眼中“不過換了個說法”的調整,在言叔看來,實則是中國經濟應對外部風暴的關鍵落子。
此時的背景不可謂不嚴峻:中美關稅戰硝煙正濃,外需承壓之下,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成了破局關鍵。
而股市與樓市作為居民財富的兩大“蓄水池”,誰能在這場戰役中擔綱主力?從去年九月底至今,高層密集提及“穩樓市股市”時,樓市始終被放在前頭,如今突然“換序”,恰似投向湖面的巨石,激起市場千層浪。
01
要讀懂這次“排序革命”,得先看看當下的經濟棋盤。
中美關稅戰持續升級,今年一季度出口數據雖勉強穩住,但背后是企業利潤被壓縮的隱憂。
外需靠不住,就得向內求——而內需的提振,離不開居民“敢花錢”的底氣。
過去二十年,樓市是妥妥的“財富效應擔當”。
北上廣深一套房動輒千萬的年代,多少人靠著房產證上的數字膨脹,過上了“紙面富豪”的生活:住著按揭房,卻敢大手筆買奢侈品、出國游,圖的就是房價永遠漲的預期。
但如今這招不好使了:全國房價連跌四年,即便一線城市勉強止跌,離反彈還差著十萬八千里。更要命的是,房租也跟著往下掉,不少房東算筆賬發現,收的租金還不夠還房貸,房產的“財產性收入”屬性幾乎歸零。
這時候再指望樓市拉動消費,好比讓一個傷病員扛大旗,實在力不從心。
反觀股市,最近倒是走出了“逆勢行情”。
4月8日到17日,A股八連陽,在美股暴跌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硬氣。更關鍵的是,股市的“財富效應”正在覺醒:不像房子變現難、交易成本高,股票漲了隨時能賣,就算不賣,看著賬戶數字變多,老百姓也愿意多花點錢。
而且,股市直接連著科技創新——這次護盤,不僅拉藍籌,還力挺科技成長股,擺明了要給“卡脖子”領域打氣。
想想看,如果股市持續低迷,投資者對科技企業沒信心,資本不愿投研發,產業鏈轉移的擔憂只會更重。穩住股市,就是給中國科技打“強心針”,給全球資本吃“定心丸”。
言叔注意到,這次“換序”還有個微妙的時間點:正好卡在全球資本大調倉的當口。
歐美銀行動蕩后,一部分資金跑去歐洲避險,另一部分正盯著中國。
這時候把股市往前排,就是告訴全世界:中國經濟的“新財富載體”變了,以前靠鋼筋水泥,現在靠科技創新,股市就是最好的“晴雨表”。
02
樓市vs股市:一個保底線,一個開新局,雙線作戰怎么打?
當然,說股市“上位”,絕非說樓市就不重要了。
恰恰相反,在關稅風暴中,樓市的“穩定器”作用依然關鍵。2024年房地產業增加值占GDP6.3%,上下游牽扯著鋼鐵、水泥、家電等幾十個行業,millions家庭的就業和收入都跟樓市掛鉤。
要是樓市崩了,家電賣不動、裝修沒人做,內需只會雪上加霜。
所以國常會上才會強調“推動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不是要回到炒房時代,而是要讓這個“舊引擎”別熄火,穩穩地完成軟著陸。
現在的樓市,正處在“保交樓、調結構”的陣痛期。
一方面要解決爛尾樓問題,讓購房者別寒心;另一方面要甩掉“高杠桿、高周轉”的舊模式,轉向租購并舉、保障房建設。這時候的政策,大概率會圍繞“以舊換新”“降低購房門檻”來發力,比如擴大棚改、放寬一線城市限購、降低首付和利率。
這些招不是為了炒房價,而是讓合理住房需求釋放出來,穩住地產后周期消費。
但舊引擎穩得住一時,拉不動長遠。
中國經濟要轉向高質量發展,靠的是科技自立自強和消費升級,這恰恰是股市的“主戰場”。
以前靠土地財政、靠銀行貸款搞基建,錢都進了鋼筋水泥;現在要搞直接融資,讓老百姓的錢通過股市流向科創企業,既能讓投資者分享企業成長紅利,又能解決科技公司“融資難”的痛點。這次護盤時“藍籌搭臺、科技唱戲”,就是在給市場劃重點:未來的股市,不是單純的“炒股場所”,而是資源配置的“新樞紐”。
言叔打個比方:樓市就像家里的“老黃牛”,雖然走得慢,但馱著一家老小的生計,不能倒;股市則是“千里馬”,得撒開蹄子往前跑,才能帶我們奔向新賽道。
現在的政策,不是“棄牛騎馬”,而是讓老黃牛穩當走路,讓千里馬放開馳騁,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穩、走得快。
03
國常會上那句“相關舉措一旦推出,要直達企業和群眾”,說白了就是:別光看口號,后面有實招,而且很快就來。
結合當下形勢,言叔幫大家捋一捋可能的政策方向。
先說樓市,大概率會在“擴需求、降門檻”上做文章。
比如繼續加大棚改貨幣化安置,讓三四線城市的老舊小區居民換新房,既能消化庫存,又能刺激家電、家具消費。
一線城市可能會試探性放寬限購,比如外地人社保繳納年限縮短,或者優化“認房又認貸”政策,讓改善型需求入場。
公積金政策也可能擴容,把更多新市民納入進來,降低購房壓力。這些政策的核心,就是讓“住有所居”的需求合理釋放,同時避免資金回流炒房。
股市這邊,大招可能更“硬核”。
一方面會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比如提高保險資金、社保基金投資股市的比例,讓這些“長線錢”給市場托底。
另一方面會加快注冊制全面落地,讓更多科創企業上市融資,同時完善退市機制,把“殼資源”概念徹底打掉,讓市場真正實現“優勝劣汰”。
還有科技監管方面,可能會用大數據監控異常交易,防止資金操縱,讓投資者敢長期持股。
最關鍵的是,這次護盤已經明確“科技股要挑大梁”,后續可能會有產業政策和股市政策聯動,比如對硬科技企業的稅收優惠、研發補貼,同步反映到股市估值上,讓資金主動流向國家戰略領域。
有人可能擔心:政策刺激會不會導致股市樓市“虛火”?
言叔覺得,這次調控的關鍵詞是“精準”。樓市強調“平穩健康”,杜絕大漲大跌;股市強調“穩定預期”,不是搞瘋牛行情,而是通過制度建設讓市場走慢牛。
畢竟,現在的中國經濟經不起“賭一把”的折騰,需要的是“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改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