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龜下目—鍬形蟲科〈鍬甲科〉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鞘翅目
多食亞目
金龜下目
金龜總科
鍬形蟲科〈鍬甲科〉
鍬形蟲科(學名:Lucanidae)又稱鍬甲科,屬昆蟲綱鞘翅目,全世界約有有100屬1,300種。
1.形態特征
體中型至特大型,體長7至129mm,多大型種類;長橢圓形或卵圓形,背腹相當扁圓。體色多棕褐、黑褐至黑色,或有棕紅、黃褐色等色斑,有些種類有金屬光澤,通常體表不被毛。頭前口式,性二態現象十分顯著,雄蟲頭部大,接近前胸之大小,上顎異常發達,多呈鹿角狀,同種雄性個體也因發育程度不同,大小、簡復差異也甚顯著,唇基形式多樣。復眼通常不大,有時刺突延達眼的后緣而分眼為上下兩部分。觸角肘狀10節,鰓片部3-6節,多數為3-4節,呈梳狀。前胸背板寬大于長。小盾片發達顯著。鞘翅發達,蓋住腹端,縱肋紋常不顯或不見。腹部可見5個腹板。中足基節明顯分開,跗節5節,爪成對簡單。成年鍬甲長8~40公釐(1/3~12/3吋),但印度東部的齒鍬甲(Odontolabis alces),雄蟲長度超過100公釐。印度和爪哇的長頸鹿鍬甲(Cladognathus giraffa)的雄蟲長度亦近100公釐,而其上腭約占體長之半。多數鍬甲生活在朽木周圍,幼蟲以其為食,成蟲吸食汁液。部分種類成蟲有趨光性。
2.作戰武器
鍬甲是金龜總科甲蟲中一個獨特類群,因其觸角端部3-6節向一側延伸而歸人鰓角類,又以其觸角肘狀,上顎(牙齒)發達(尤以雄蟲上顎特別發達),多呈似鹿角狀而區別于其它各科。強大的上顎是作戰的武器,真可謂武裝了牙齒。
3.生活習性
鍬甲是一種好斗的昆蟲。
成蟲食液、食蜜,幼蟲腐食,棲食于朽木。成蟲多夜出活動,有趨光性,也有白天活動的種類。全球已記有近1000種,中國約記有300種。由于其體大、形狀奇特而為大眾喜愛和收藏,并作為寵物飼養。
4.下屬亞科
斑紋鍬甲亞科(Aesalinae)
深山鍬甲亞科(Lucaninae)
矮鍬甲亞科(Figulinae)
隱爪鍬形蟲亞科(Penichrolucaninae)
5.中國大鍬
中國大鍬(學名:Dorcus hopei),鞘翅目鍬甲科刀鍬屬昆蟲
(1)形態特征
中國大鍬是國內比較常見的一種鍬甲,和扁鍬甲同為最常見的刀鍬屬種類,廣泛存在于華南地區,成蟲體長,體型大,體色黑色。雄蟲大型個體大顎粗大內彎,內齒粗大明顯,大顎內側無鋸齒區。雌蟲和小型雄蟲翅鞘具小刻點排列成虛線狀的平行縱向條紋。
雄蟲:體長27—-85毫米,寬15—30毫米。體扁寬,長橢圓形,前胸背板中點最寬,四緣有邊框,前緣波形。全體黑色,背面不被毛,光澤中等。頭碩大近橫長方形,寬為長之倍余。上顎發達,略彎曲,通常長度于約與前胸寬度相等,中部略前背面有一斜上指的發達齒突,近端內緣有矮鈍齒突一枚,雄蟲因發育差異,齒突長短大小不同,越小型個體基齒突越靠近基部。觸角10節,鰓片部4節。足短壯,前足脛節外緣鋸齒形。
雌蟲:體長31—52毫米,寬13—20毫米。長橢圓形,褐色至黑色,頭大但明顯狹于前胸,頭額中有對丘突。鞘翅可見縱肋4條。
幼蟲:為蠐螬型,體態肥胖,有一字型縱缸(屁眼是1型的)可在郊區的雜木林中的較硬的朽木里找到,頭橙黃色。
(2)生活習性
成蟲出現于5至9月,常于流汁樹上發現。
白天躲藏在樹洞等處,夜間活動,對風吹草動很敏感,有趨光性。
中國大鍬是一種全變態的昆蟲,生命周期里包括卵,幼蟲,蛹,成蟲的四個型態。
成蟲食液、食蜜,幼蟲腐食,棲食于朽木。
(3)繁殖方式
雌雄異體,體內受精。卵產在朽木內。
(4)棲息環境和種群分布
中國大鍬通常生活在海拔200至2000公尺山區,主要分布在闊葉林。
主要分布于華南地區。
6.巨陶鍬甲
巨陶鍬甲(學名:Dorcus titanus)屬于大型甲蟲,雄雌異形顯著,雄蟲36~111mm,體扁,所以又叫扁鍬,體表光澤中等,幾乎不被毛,頭闊大長方型,寬為長之數倍,唇基闊大似凹字形;雌蟲25~40mm,體長卵圓形,頭大,面粗皺,額前部有一對不顯疣突。該種分布廣泛,是我國常見鍬甲之一。俗稱中扁
(1)形態特征
體長30-60毫米,寬11-24毫米。黑色。頭橫寬,與前胸背板等寬。頭與前胸背板具瘤狀小顆粒。鞘翅肩刺小而突出,側緣中部之后弧形收狹。大型雄蟲體表光滑,上顎長大,末端尖而內彎,內緣近基部和近末端各有1個大齒,2個大齒之間有許多小鋸齒,唇基中央缺刻較深;小型雄蟲上顎較短,內側僅基部有1大齒,自此至末端之間有少數不規則的鈍齒,唇基中央缺刻淺;鞘翅兩側緣近于平行,鞘翅上的刻點顯著較小,刻點清晰。
(2)生活習性
成蟲喜食糖份多的水果,樹汁。幼蟲蛀朽木.注:具有觀賞價值,為部分人們喜愛,并飼養。
(3)寄主
榆、核桃。
(4)分布
遼、陜、冀、魯、蘇、浙、川、渝、滇、黔、鄂、湘、閩、贛、粵、桂、瓊、臺;朝鮮、日本、印度、越南、緬甸。
7.巨叉深山鍬甲
巨叉深山鍬甲(學名:Lucanus hermani),中國南方地區常見的深山屬鍬甲,是中國大型鍬甲之一,,其外貌奇特,通體棕色,體較細長,分布于中國福建、廣東、海南、四川、廣西、浙江等地。
(1)形態特征
體中型至特大型.多大型種類:長橢圓形或卵圓形.背腹頗扁圓:
·體色多棕褐色、黑褐色至黑色.或有棕紅色、黃褐色等色斑.有些種類有金屬光澤,通常體表不被毛;體長:49~90mm。
雄性其外貌奇特,通體棕色,體較細長,不同于一般的扁形鍬類,前胸筒狀,較鞘翅部窄,頭盾發達,有耳狀突起,口器部又有一分叉的小叉,它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其細長的上腭,彎曲,多齒,增加了它的威武和帥氣。
(2)生活習性
是一種好斗的昆蟲。成蟲食葉、食液、食蜜,幼蟲腐食,棲食于樹樁及其根部。成蟲多夜出活動,有趨光性,也有白天活動的種類。全球已記有近1800種,中國約記有300種。由于其體大、形狀奇特而為大眾喜愛和收藏,并作為寵物飼養。
(3)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4)保護現狀
2022年7月,泉州市永春縣牛姆林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在聯合福建省林業勘察設計院(調查團隊開展保護區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中,新發現巨叉深山鍬甲稀有鞘翅目昆蟲。經查閱相關資料并咨詢有關專家,巨叉深山鍬甲為福建省內首次發現。
2023年,福建戴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記錄了物種巨叉深山鍬甲。
8.長頸鹿鋸鍬
長頸鹿鋸鍬(學名:Prosopocoilus giraffa)是鍬甲科的一種昆蟲,上顎很長,而且長有鋸齒狀的牙齒。長頸鹿鋸鍬居住在東南亞一帶。體長有4-12厘米。是世界上最長的鋸鍬,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鍬甲。
(1)形態特征
在鍬甲中擁有最長的上顎和最尖銳的鋸齒。上顎的末端有兩個分叉,左右兩邊的牙齒不對稱且稍有彎曲。上顎的內突齒看上去具有攻擊性,但其實咬力并不強大,牙尖看似銳利但實際上很容易崩斷。還有富有光澤的黑色外殼。但是雌蟲沒有上顎,而年輕的雄蟲很喜歡打斗,雄蟲的齒根破壞力十足,能給各種兜鍬造成一定的傷害,斗蟲時需要注意這一點。
它的整個身體呈扁平狀,體色基本為黑色,不同亞種體表質感也不同,有光滑的也有磨砂質感的。雄蟲體長約為3.5-12.3厘米,雌蟲體長約為3.0-5.8厘米。生活在印度尼西亞弗洛雷斯島的的亞種最大,大部分超過10厘米。
(2)生長期
成蟲以闊葉樹的樹液為食,壽命約為5-16個月。雌蟲在闊葉樹的喬木內產卵。卵孵化后經過大約7-14個月變成蛹,1個月后羽化為成蟲。羽化后的成蟲需要一周的時間硬化并變成黑色,之后再度過大概1-3個月的蟄伏期,便會開始大量進食準備交配了。長頸鹿鋸鍬作為一種高人氣的甲蟲寵物,已經成功在國內大量繁殖,十分容易飼養,購買渠道也很豐富,成蟲的話可以喂食甲蟲果凍或者喂香蕉之類的水果也是不錯的選擇。長頸鹿鋸鍬的飼育溫度是16-30度.幼蟲飼養可使用木屑或菌瓶,沒有穩定溫控的話還是木屑比較適合。
9.鹿角蟲
鹿角蟲(學名:Allomyrinadi chotoma)是鞘翅目鍬甲科昆蟲, [3-4] 又叫鍬甲。
(1)形態特征
顏色多樣,從黑色到亮麗的綠色、紅色或黃色,應有盡有; [6] 雌甲沒有明顯的角狀物,但頭部有小的突起;長有3對強壯而有力的足,足的末端有利爪。雄甲的上顎十分發達,并且化成角狀,而且內緣長有齒突,與鹿角十分相似,所以稱為鹿角蟲。
(2)生活習性
一年發生1代,成蟲通常在每年6-8月出現,多為夜出晝伏,有一定趨光性,主要以樹木傷口處的汁液,或熟透的水果為食,對作物林木基本不造成危害。幼蟲以朽木、腐爛植物質為食,所以多棲居于樹木的朽心、鋸末木屑堆、肥料堆和垃圾堆,乃至草房的屋頂間。不危害作物和林木。幼蟲期共脫皮2次,歷3齡,成熟幼蟲體軀甚大,乳白色,約有雞蛋大小,通常彎曲呈“C”形。老熟幼蟲在土中化蛹。
(3)分布
廣布于我國的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國外有朝鮮,日本,英國的分布記載,是英國最大的甲殼蟲,在英國并不十分罕見。在林業發達、樹木茂盛的地區尤為常見。
10.大屯姬深山鍬形蟲
大屯姬深山鍬形蟲(學名:Lucanus datunensis),又名大屯深山鍬形蟲,是鍬形蟲科深山鍬形蟲屬下的一個種,為臺灣的特有種生物,目前僅見于北部陽明山區的大屯山上。
(1)特征
全身紅褐色,布足腿節呈黃褐色,頭部比例?。ㄓ袆e于同屬的親戚),大顎有較不明顯的分岔與內齒突,體長約23至38毫米(0.91至1.50英寸)。
(2)生活習性
成蟲多于每年6至7月出來活動。晝行性,雌蟲極為罕見,通常在上午較常出現。
(3)生態危機
沒有保育類大傘的保護,就算生活在規定不能捕捉野生動物的國家公園內,性命也未必安全。罕見的大屯深山鍬形蟲經常成為少數甲蟲搜集狂熱者覬覦的對象,加上棲地遭人為破壞,使其族群的數量逐年下降。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