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志杰
黃河流域因其地質地貌復雜,在不同河段形成不一樣的地理形制:高山平湖、峽關磧口、瀑布奇觀、壁立千仞……千百年來,沿河百姓結合歷史人文演變,洞察滄海桑田,根據河水流淌軌跡觀測出現的自然景象,為每個關鍵節點起了一個個富有詩意、切中地質要點又形象逼真的地理名稱。如峽如口:龍門峽、青銅峽、磧口、壺口、河口;若門若關:過孟門,穿禹門,跳龍門,奔騰不息出三門(峽),進入地勢如毯的華北大平原。門之多、關之狹,好似一家一戶,小院高墻,每一次進出都要敲門禮別,造就很多故事。
黃河之門,顧名思義,謂之峽灣進出關口,北起孟門,中經龍門(禹門),遇潼關風陵渡東折,出三門峽,在桃花峪告別中游,開始下游懸河之行。孟門,被稱為萬里黃河第一門戶,也是傳說中大禹治水第一鎮,孔子曾率一眾弟子前來訪問,唐朝皇帝李世民到此一游留下詩句:“暫顧暉章側,遠眺靈山林。”
掌燈時分進孟門,孔子曾經來訪問
從地理地勢看,所謂黃河大峽谷,主要是指山西柳林縣孟門至陜西韓城龍門水域,稱之為晉陜峽谷,這是黃河中游南北走向的標志性地段。在壺口瀑布之上,黃河水面還算寬闊平緩,水到佳縣與吉縣之間,河道陡然收緊下墜,形成瓶頸,舒緩的河水來不及轉移,也無處轉移,猝不及防,跌入深淵,形成湍急奔放、野性十足的斗形水槽,這就是聞名天下的黃河壺口瀑布。這是我站在晉陜兩岸對壺口瀑布近距離觀察得出的結論。
這一切都是從孟門開始的。進孟門,首先要越過連綿不絕的呂梁山脈,或者繞道其上游的磧口,然后沿河而下。但是船過磧口猶如闖鬼門關,過去的人們只好在磧口下船,沿狹窄河岸踽踽獨行,心中充滿了未知。下游晉西要塞軍渡,古為軍事重地,未經許可不得入內。萬般無奈之下,行商之人不得不在柳林轉道西去,跨千山萬壑,越呂梁高山,到孟門選擇水道和緩狹窄之處渡河,到黃河對岸的陜西一方。時過境未遷,要從縣城柳林走進孟門依然要跨過呂梁山,只是兩路分割穿鑿的單行隧道已經互通。三千年孟門豁然開朗,過去翻山越嶺,如今天塹變通途,十幾分鐘完成穿越,敲開萬里黃河第一門——孟門。
禹王石亭臺
孟門的歷史相當悠久,據《孟門鎮史志資料》記載,傳說早在4600多年前,孟門就是有名的禹王“治水停樏處”。“樏”是一種爬山用的工具,類似于今天的滑竿,登山時借力將人抬到高處。現在孟門南山寺的山頂處,留有大禹治水踩著石頭指揮千軍萬馬鑿石穿山時的腳印。2800多年前,這里建了一座著名道院,逐漸成為朝拜探訪的神圣之地,歷朝歷代都有帝王將相、名人賢達紛至沓來。公元前500年,儒家學說創建宗師孔子親率子路、冉求、顏淵等弟子繞道前來孟門造訪,還留下了誤將戲水男兒當輕生投水者,師生紛紛表示要下水救人的感人故事。此故事發生在黃河第一門戶,可見孟門之與眾不同。至于孔子一班人馬是以什么樣的交通形式進入孟門,雖然很有歷史意義,卻不得答案,留待研究者繼續努力探究。
像普通的村鎮一樣,沿河而建的孟門鎮中心大街,一邊是日夜不息的黃河,另一側就是巍峨壯觀的呂梁山脈。山水之間,小城自立,寧靜致遠,沿街房舍幾乎都是前店后屋。小吃店、小超市、民宿一字并列,無一例外的是天剛擦黑,道路兩邊自家門前就會張燈結彩,支起燒烤火爐,擺起路邊小吃的桌子,候著四面八方客。我們在“星星飯店”用晚餐,“星星”之背就是日夜流淌不息的黃河,抬頭遠望,亮晶晶的星星掛在黃河之上,閃爍著耀眼的光澤,不禁使人張開想象的翅膀,問滾滾黃河,逝者如斯夫。跟飯店主人聊天得知,他的老家并非此地,爺爺的爺爺那輩從太原到黃河岸邊做買賣,后人就留在了孟門。他是“星星”第一代創業者,如今第四代在經營,他們家堪稱孟門歷史的見證人。飯店的飯菜帶有地道的黃河人家味道,上好的黃河灘羊烤出的肉串,被我們一行二十余人吃了個精光。夜住民宿,早晨我被高昂的“豆腐”叫賣聲喚醒,出門買了一大塊剛剛出爐的鮮豆腐,送到“星星飯店”,約好今日繼續“星星”美食。
太陽爬過呂梁山,孟門街上人聲鼎沸,到鎮上趕集的周邊民眾,帶來新鮮瓜果蔬菜,讓人垂涎欲滴。想到孔子,老先生那么愛美食,“食不厭精”“不食不時”“八不食”都出自先生之口,難道他是為追孟門的美食而來?當然,孔子一定還有更崇高的事業,美食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登頂南山望孟門,大禹治水第一鎮
在漫長的歷史過往中,發生在孟門的故事非常多。孟門原叫棗峁村,因周邊山上山下、黃河兩岸遍是桑樹、棗樹而得名。原為定胡縣治所,唐貞觀二年改稱孟門縣,縣城建在黃河灘上,城墻高垣,四個城門,設關隘,為軍事要沖。時間不久廢孟門縣為鎮,復設定胡縣。
“孟門者古之定胡縣也改為鎮”。孟門背山臨(黃)河,當地一位有文化的庠生這樣敘述:“水從北向南,上下有灘,鎮在其中。”這里的人們多以種植桑、棗為生。清朝時水運發達,來自遙遠之地的貨物通過船運,沿河自上而下,抵達孟門市厘之碼頭。南來北往的商人,為漁利奔波于此,一時間孟門成為“集市之地,子午為街,從北至南一里之余,其形之直如矢。東西街市街市兩廂,其勢之形比如櫛”,由此可見,孟門曾經是一個繁盛發達的商旅重地。
河流給人帶來福祉,同時也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關于孟門的起源與位置,多少年來一直爭論不休,就是因為黃河水患使孟門古城屢遭重創,幾度沉浮。秦朝宰相呂不韋著《呂氏春秋》有記:“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禹鑿龍門水南流。”原來黃河到此被呂梁山脈阻擋,大水從孟門之上流過造成水災,大禹在龍門一帶開鑿黃河水道,大水狂瀉而去,孟門安瀾。呂不韋所說即為今孟門。還有幾種不確定指向,有的認為陜西韓城對面的山西省河津縣為古孟門,也有河南省孟縣的說法。黃河自古就是不羈之河,決口之堤勢如破竹,所到之處蕩然無存。古老的孟門也因此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若隱若現,帶給后人無盡的想象。
南山寺遠眺黃河
登高望孟門,在南山寺制高點遠眺黃河,孟門鎮全貌置于眼底,與前面引用的當地那位庠生的文字,十分契合,也與我們在孟門大街上所看到的景象完全一致。南山寺位于孟門鎮南山腹部,取名南山寺并非因為山在孟門南邊,而是山與孟門故城對峙,又因其形勢與唐代詩人韓愈《南山詩》中“或宛若藏龍,或翼若博鷲”所述十分相似,故名南山寺。這里原為始建于西周穆王時期的孟門道院,東漢時期擴建為寺廟。唐太宗曾經光臨并下諭旨繼續擴大寺廟規模,成為當時永寧州八大寺院之首。金代世宗欽賜“靈泉寺”匾額,故又稱“南山靈泉寺”。傳寺廟大殿后建有九楹(層)“圣旨樓”,珍藏過唐太宗、宋仁宗、金世宗、明太祖、明仁宗等皇帝諭旨。
站在南山極目遠眺蜿蜒曲折的黃河水道,宛若巨龍盤踞,氣勢磅礴,孟門的文人墨客指點河山,列出十大景色,首推“黃河晚渡”。其他還有孟門煙雨、翠柏云屏、東流環碧、靈泉吐玉、秋鳥歸山、鐘錠神文、深林玉帶等。唐太宗李世民幸臨南山寺,在回長安的路上寫了一首《回鑾詩》:“玉衡流桂圃,成蹊正可尋。鶯啼密葉外,蝶戲脆花心。麗景聚朝彩,輕霞散夕陽。暫顧暉章側,遠眺靈山林。”唐太宗寫詩當然不及他所處朝代的詩仙、詩圣,但是身臨其境,觸景生情,同樣“深有同感”。況且也有“蝶戲脆花心”“遠眺靈山林”如此朗朗上口、觸及心靈的好句子,傳誦至今,亦非枉然。
對于孟門而言,最為重要的莫過“藏石”于南山,在南山寺的至高處,建有高聳入云的“禹王石”亭。拾階而上,山頂的一塊巨石橫亙其間,仔細觀察,巨石之上確有很深的腳印隱現,據碑文介紹,這深深的腳印,就是大禹治水時留在此地的。相傳,遠古之時,黃河水流淌至此被蛟龍壁截斷,大水肆虐,越山擇流,洶涌澎湃,人們不得不遠走他鄉。消息傳到大禹那里,他深為百姓所想,親自率眾挖掘蛟龍壁。他站在山頂巨石指揮,夜以繼日,年復一年,終于打通蛟龍壁。黃河水暢通無阻得以繼續南下龍門,蛟龍壁挖出的土石堆成山,這座山就是孟門的南山。大禹踩著指揮工程的巨石留下日積月累磨出的腳印,雖經風吹雨打,腳印依稀可見。據當地文化學者考定,巨石之下應是已經消失的南山寺“源神殿”,還有學者在此發現了大禹父親顓頊帝鰩的“無頭石像”。他們由此推測,神話故事“鰩腹生禹”,即源自于南山寺。進而佐證,無論古定胡縣還是孟門縣或鎮,舊址就是今天的柳林縣孟門鎮所在地。《呂氏春秋》記載的“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禹鑿龍門水南流”有根有據。司馬遷在《史記·禹貢》中也有記載:“大禹治水,冀,開壺口,由梁及岐”,將大禹治水的連續性,從孟門引申到了壺口以下地區。
河流與人類文明的生成密不可分,讀懂了一條河,就讀懂了一個時代的人類文明史。黃河的誕生如迷一般縱橫天際,大禹治水則描寫了人與自然既抗爭又和諧的輝煌歷史。他是一個被神話了的人物,卻充滿著人類在自然面前向往平等互利、共創河流文明的愿景。大江大河如此,小溪山泉如此。走過孟門,孟門蕩然無存,與孟門有關的故事如大禹治水踩下的腳印,卻深刻在這個黃河岸邊、呂梁山下的平靜小鎮。
孟門的故事非常之多,對于孔子到孟門一事,在沒有取得新的證明材料之前,姑妄聽之,尚不可完全采信。我最喜歡吳起,他是一位來自黃河流域古衛國左氏(今山東菏澤定陶區)的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后投奔魏武侯。趙、魏兩國與秦朝展開爭奪戰,魏武侯由孟門乘一片小舟順風而下,面對黃河兩岸高山陡立,固若金湯,得意忘形,對吳起說,山河險固,多么壯麗。吳起略加思索,對答魏武侯:君子“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成為千古名言。
(本文作者為高級記者,媒體從業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