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云明
沒來徽州之前,印象最深的是徽州的筆墨紙硯,這里出產的宣筆、歙硯、徽墨、宣紙不僅在歷史上享有盛名,而且現今仍然被廣泛用于書法和繪畫中。
來黃山旅游,徽州古城肯定不能錯過。這座千年古城由練江守護,孕育出徽州文化的新安江也離這兒不遠,而練江正是新安江的支流。走進古城,有歷史人文的長期熏陶,古城里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石一樹,仿佛都帶著文化的符號和歷史的回聲。
古城所在地歙縣始建于秦朝,筑城于隋朝,設歙州。宋朝改歙州為徽州,轄歙、休寧、婺源、祁門、黟、績溪六縣,一府六縣的格局延續至清朝。雖然原徽州府所轄六縣現已分屬安徽、江西兩省的黃山、上饒、宣城三市,但徽州古城仍然是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徽州是“程朱闕里”,理學奠基人程顥、程頤和集大成者朱熹的祖籍都在徽州。徽州歷來崇尚教育,“十戶之村不廢誦讀”是學風盛行的真實寫照。一個徽州,在歷代科舉考試中居然走出多名文武狀元,因而徽州古城也被公認為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
走在古城用青石板鋪就的街巷,一座座白壁青瓦馬頭墻的老房子冒出人間煙火氣息。才在紀念館拜訪了藝術家黃賓虹、教育家陶行知,轉身又遇見明代大學士許國。
現存于古城的八腳牌坊許國石坊,可以說是全國唯一。許國石坊建于明朝萬歷十二年(1584年)。坊主許國是嘉靖年進士,是嘉靖、隆慶、萬歷三朝重臣。許國因平定云南邊境叛亂有功,晉升為少保,封武英殿大學士,坊上“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是許國的全部頭銜。萬歷皇帝重賞功臣,準許許國回老家,建造了這座千古留名的八腳四面大石坊。因石坊設在十字路口的正中間,不管是從哪個方向的來人,都能看到一面石坊。
仁和樓是徽州古城原有四城門之一,是西城門,也是徽州古城的正大門,寓意施以仁政,民生祥和。站在仁和樓上,一口銹跡斑斑的大鐵鐘象征著這座古城的威儀,環顧四周,城外的現代文明和城內的古樸滄桑形成時空反差,讓人感嘆時光的流逝和社會的進步。在寬闊的街邊,在幽深的小巷里,古城的水井眾多,說明這里人口多,生活氣息濃厚,如蛤蟆井、閣老井、妯娌井、打箍井、殷公井……仿佛每一口水井能講出一個故事。我一邊尋找歲月在水井上留下的痕跡,一邊回味著古人打水洗滌和生活的場景。
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保持了明弘治年間一軸、五門的格局,主要包括南譙樓、儀門、公堂、二堂、知府廨等組群。從照壁至知府廨,各院落之間距離、比例,好比縮小的故宮,所以古建專家說“府衙是縮小的故宮,故宮是放大的府衙”。
徽商是明清時期徽州籍或寄籍外埠徽州商幫的簡稱。明成化至萬歷中期和清康熙至嘉慶、道光之際為徽商的鼎盛時期。徽商經營的行業主要有典當、茶葉、木材等。賈而好儒、賈儒結合是徽商的本質特征。徽商足跡遍布中華大地,涉足海外,因而徽州又被稱為“徽商故里”。在一座古城里看盡徽州興衰和煙云,而徽州歷史博物館,又把這片大地上的事物濃縮在數個展覽板塊里。
沉迷或回想徽州古城外五魁山的五峰拱秀,駐足于有著六條江河回瀾匯流之地而流連忘返。我終究只是古城的過客,只能把它的文化與風物悄悄地帶走,慢慢地品味。
(本文作者為當代作家、詩人,云南省作協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