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界線
可能是山脈、河流
也可能是人為劃定的一些標準
這些地理界線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勾勒出了不同的色彩
人的居所
要尋求良好的自然條件
因為其兩側存在巨大的環境差異
造就了百年不變的胡煥庸線
1935年,地理學家胡煥庸發現并提出從黑龍江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至云南騰沖之間的連線是我國人口分布的分界線。
這條線
與多條自然地理界線
有諸多關聯之處
比如地勢階梯分界線
第一、二級階梯分界線: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向東南到橫斷山脈;
第二、三級階梯分界線: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當尺度縮小時
地勢階梯的分野也自然
影響了不同地形區之間的聯系
成為地形區分界線
例如
昆侖山就橫亙在
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之間
一面黃沙,一面雪山
穿過祁連山
和阿爾金山之間的當金山口
就從柴達木盆地來到了河西走廊
橫斷山脈
則橫斷了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
以及四川盆地之間的聯系
二、三級階梯分界線上
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
則依次構成了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
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
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界線
隆起的山脈
也阻擋了風的前進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由此而生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風在攜帶著水汽
往內陸挺進的過程中不斷消耗
形成了一條條
近乎平行的等降水量線
進而
形成了以降水量為劃分依據
的干濕分區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干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干旱區與干旱區界線):大致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地形和降水的分野
最終也影響了河水的終歸處
內流區和外流區由此產生
一邊奔流入海,一邊湮沒黃沙
當我們把尺度縮小
山脈還影響了各地區徑流流向
最終成為了不同水系之間的分水嶺
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脈-秦嶺
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
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諸河流域的分水嶺:武夷山
黃河水系與海河水系的分水嶺:太行山
漢江與渭河的分水嶺:秦嶺
水有變化
“熱”當然也會有變化
從南到北,各個溫度帶依次登場
熱帶蜷縮在
雷州半島、海南島、云南和臺灣南部
亞熱帶和暖溫帶以秦嶺-淮河為界
暖溫帶和中溫帶分界線則從鴨綠江口出發
沿著長城一路
向西一直到祁連山和天山一線
寒溫帶則在黑龍江北部保留著最后的倔強
水和熱的組合
最終又決定了不同氣候分區的界線
秦嶺-淮河以南
主要以熱量決定了氣候區界線
秦淮淮河以北
則主要考慮了降水的因素
青藏高原則一直是個特殊的存在
氣候又影響了
不同農業地域類型的分布
三大牧區
大致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線西北
東南一側則主要為耕地
再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主要為水田
以北主要為旱地
地形、氣候以及
其影響下的植被、土壤、水文差異
最終形成了我國三大自然區
在東部季風區內
由于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差異明顯
便一分為二
最終形成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
在上述界線劃分中
我們會發現一些山脈和河流
出鏡率非常之高
堪稱“劃界界的小能手”
常提到的是秦嶺-淮河線和大興安嶺
以秦嶺-淮河線為例
它是一月份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亞熱帶和暖溫帶分界線
濕潤區和半濕潤區分界線
河流有無結冰期的分界線、旱地與水田分界線
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分界線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分界線
大興安嶺兩側
的景觀也多有差異
它是地勢二、三級階梯分界線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季風和非季風區分界線
內流區和外流區分界線
森林和草原植被景觀分界線
有些界線
在較長時間周期內很難變化
有的界線則變化很快
例如
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
和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一年兩熟的界線北移
以秦嶺-淮河為界已經不符合事實
這些地理界線
往往是我們分析地理背景的主要抓手
掌握地理界線及其形成背景
在不同時空尺度運用它
至關重要
附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