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川南山川的褶皺里,敘永縣城西的瓷土公司靜靜佇立,如同凝固的時光標本。自 2016 年至 2025 年,我懷揣著對工業文明與人文故事的熱忱,一次次踏入這片承載著歲月痕跡的土地,用鏡頭定格每一個瞬間。停止冒煙的煙囪,低矮的廠房、狹窄的道路,都成為我記錄的對象,只為拼湊出它解體后的變遷影像,留存這份獨屬于敘永瓷土公司的珍貴記憶。
在四川南部的土地上,有一段塵封的工業記憶,那便是四川省敘永瓷土公司的變遷史。從百廢待興中誕生,在時代浪潮里發展壯大,最終于企業改制的洪流中落幕,它的故事承載著一個時代的印記,見證了國家工業發展的風雨歷程。
1950 年,新中國剛剛成立,敘永縣的土地上卻籠罩著重重陰霾。匪患猖獗,旱災肆虐,使得這片土地地荒民貧,失業問題極為嚴重。面對如此艱難的局面,敘永縣人民政府迅速行動起來,成立了生產救災委員會。為了實現生產自救,幫助民眾渡過難關,救災委員會副主任鄭啟富在兩河區金華鄉落介壩辦起了以工代賑的兩河礦場,這便是敘永瓷土公司的前身。
當時的兩河礦場,條件艱苦到難以想象。工人們進場時,除了一雙勤勞的雙手和用不完的力氣,幾乎一無所有。礦場里沒有住房,也沒有辦公室,他們只能住在沒收地主的豬圈里,或是附近農家的屋檐下,吃飯也只能蹲在路邊或地上。1950 年冬天,為了解決上班工人的食宿問題,礦場修建了一間僅有 20 平方米的竹桿樓。到了晚上,樓下成為工人們烤火御寒的地方,樓上則擠著十幾個工人。政府補助的 5 床棉被,成了大家共同度過漫漫長夜的依靠。盡管條件惡劣,生活艱苦,但工人們懷著飽滿的政治熱情,不計報酬地努力工作,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度過了災年。
此時的兩河礦場主要進行耐火泥(瓷土,礦物名稱為高嶺土)的挖掘和硫磺的燒制工作。雖然規模小、條件差,但它的誕生,為敘永縣的工業發展埋下了希望的種子,也為后來敘永瓷土公司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1951 年春,縣救災委員會接收了兩河私營耐火泥廠,購入 463.46 噸耐火泥,并聘請盧銀武擔任技工指導生產。同年 10 月,縣政府成立工業企業公司,將兩河礦場改為 “兩河礦廠”。當時,兩河礦廠生產的黑色瓷土主要供應給重慶 102、104 鋼鐵廠和宜賓 304 廠用于生產耐火磚。然而,使用船只直接運輸生礦成本過高,重慶 102 廠建議在敘永先將生礦鍛燒成熟料,這樣能降低運輸費用 3 億元。這一建議得到了上級的支持。
同年 8 月,瀘州專署撥款 2 億元,從兩河調 52 人到城區西外廣場(小地名:管驛嘴),租賃平房 1 間作為臨時辦公室,并從瀘州調胡德民技師來敘永負責修窯、建廠工作。1952 年 10 月,這里建起了 10 噸試驗窯(土窯)用于燒制耐火磚,隨后又設計建造了 24 倉 300 噸輪窯、30 米煙囪以及窯房、工作房等設施。1953 年 3 月 19 日,四川省地方國營企業公司敘永縣耐火材料廠正式成立,城區西外廣場的燒窯區域成為熟料組(后來的一車間、廠部),兩河礦廠則改為生料組(后來的二車間)。至此,敘永瓷土公司的雛形初步形成,企業開始步入有組織、有規劃的發展階段。
1952 年初,兩河礦廠建立了三個生產班組。一生產組開礦井 44 口,生產白色瓷土 79.40 噸,黑色瓷土 465.146 噸;二生產組開礦井 22 口,生產白色瓷土 13.76 噸,但由于地層鐵質太多且硬度大,9 月份便停止生產;三生產組負責煤炭生產,生產煤炭 110.388 噸。隨著企業的發展,對礦源的需求不斷增加。1953 年 3 月,在縣城區西外廣場成立耐火材料廠后,原兩河礦廠設為耐火材料廠的生料組。為了尋找更多礦源,企業不斷進行礦山試探和開采。
1955 年 1 月,45 人從兩河轉移到渡船坡開采白色瓷土和煤層粘土,并于 1958 年在渡船坡成立三車間。兩河二車間也逐漸向樂郎丁家灣、龍正溝、六拐河、唐家灣、樹坪等地拓展,試探新礦源。1956 年 8 月,兩名波蘭專家到兩河生料車間考察后,建議對白瓷土進行分級管理和銷售。這一建議被采納后,1957 年白色瓷土銷售量達到 1200 噸,其中 400 噸出口到波蘭,企業的產品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58 - 1960 年 “大躍進” 時期,全民大辦鋼鐵的熱潮促進了耐火材料及其制品的快速發展。1958 年生料產量突破 2 萬噸,1960 年更是達到 3.85 萬噸,其中白色瓷土產量從 1957 年的 634 噸提高到 1015 噸。這一時期,企業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品產量大幅增長。
1964 年 11 月,根據宜賓地委、專署(1964)9 號文件決定,敘永縣耐火材料廠改屬宜賓專區領導,并更名為 “宜賓專區第一耐火材料廠”。1966 年 6 月 1 日,國家建筑材料工業部(1966)第 41 號文件通知,“宜賓專區第一耐火材料廠” 更名為 “建筑材料工業部敘永瓷土公司”,企業的級別和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成為部屬企業,在全國范圍內的知名度不斷提高。
文字:魏廷華 | 攝影:魏廷華
投稿郵箱:373777095@qq.com、微信:w189827018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