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年十月,后金繞過巨資打造的關寧錦防線,從薊鎮輕松破邊墻入寇京畿。當年就有不少人指責袁督師,如果不是他裁撤了薊鎮軍隊,防御何止如此虛弱。那么袁崇煥和薊鎮裁軍到底有多大關系?
首先,袁崇煥確實是裁軍的始作俑者,并且涉及裁軍的軍鎮遠不止薊鎮一個。
崇禎元年七月十四日,袁崇煥在著名的“平臺召對”中不僅喊出了“五年平遼”的響亮口號,也頗有技巧的向皇帝表露了自己的擔憂。
(袁崇煥)查每歲新餉入數與出數,已缺一百二十萬,臣能于臣督屬中裁省六十萬,部臣自措六十萬,則不憂不足矣。但餉有舊當新者還臣,將新抵舊,令臣不充于用 ……
(王家禎)關內外有新餉而無舊餉,宣大有舊無新,薊密永津新舊兼有 ……
注:新餉即遼餉,崇禎元年定額為480萬兩
《頌天臚筆·召對三》
袁崇煥吐槽“遼餉”不僅缺口很大,還被挪用到關內軍鎮。在場的戶部左侍郎王家楨證實了袁的說法,那該怎么解決軍費缺口問題呢?在不繼續加征遼餉的情況下,兩人的辦法是“裁軍”。
當然他們不是覺得士兵太多,而是覺得各軍鎮里“空餉”太多。把兵冊里的“水”擠干凈,不但能節約軍費,還能提高戰斗力。崇禎遂同意擴大清查范圍(之前已勘核完東江鎮)。
關寧兩鎮照督師前次經制冊,薊密永照督撫裁汰兵餉冊,天津照津郡所汰之數,東江照臣部題準之數與臣部此時見發額數絲毫不差者也。
《覆督師題各鎮兵馬錢糧經制疏》
根據《度支奏議》里的記錄,袁督師負責山海關、寧遠兩鎮,而拱衛京師北線的薊州、密云、永平三協則由薊遼總督喻安性和順天巡撫王應豸負責。也就是說具體到薊鎮的“裁軍”,輪不到袁崇煥管。
注:由于清查兵額這個活不好干(后文詳說),喻安性和王應豸到崇禎二年五月因罪被革職,分別由劉策、王元雅接任。
袁崇煥雖然官居薊遼督師,但他的職權遠沒有現在一些朋友認為的那么大。
首先,明朝的經略、督撫都是“因事而設”,袁崇煥的督師也不例外,專司征剿關外后金。所以“薊遼督師”并不能完全管理關內薊鎮的軍務,或者說袁督師手中的“薊鎮軍權”不完整。
如果把“軍權”分為指揮權、參議權(決策權原則上屬皇帝),當涉及對后金的直接軍事行動時袁督師對薊鎮有指揮權,除此之外他只有參議權。明廷顯然不認為薊鎮裁軍是什么直接軍事行動。
注:“己已之變”時袁崇煥在薊門命令薊遼總督劉策移防密云,不少朋友據此認定薊遼督師對薊鎮有完整軍權。這是一種片面理解,首先這是對后金作戰,有全權征剿之權的督師自然能指揮薊遼總督了。其次在獲知袁入關后,崇禎專門下旨令袁統領所有勤王兵馬。所以袁犯蠢讓后金潛越薊門,不代表督師日常就有薊鎮的完整指揮權。
其次,明朝皇帝和朝廷為防封疆、將帥們擁兵割據一方,一貫喜歡以小制大并讓他們互相掣肘。
比如總督之下必有一位或幾位巡撫,巡撫之下必然會有幾位道臣。他們的職能(軍馬錢糧、司法等)相差不大,只是管轄范圍逐級變小。更重要的是督撫不僅難以約束,還無權罷免這幾個特殊下屬。
這樣的下屬,一遇意見不合就敢甩開領導。而領導除了上告朝廷,一點辦法也沒有。袁崇煥以寧前道,拒不執行上級的上級遼東經略高第的命令,就是靠這種制度。所以輪到他的時候,別說朝廷不允許,他自己也不會直接插手薊鎮的日常軍務。
薊鎮方面上報朝廷的勘核結果為,薊密永三協兵冊總錄14.06萬人,年餉合計108萬兩,實際在冊10.7萬人。但薊鎮方面不想抹除空額(只減了300人),以拱衛京師責任重大為由,希望朝廷允許補齊缺額(就是變相的保空額)。
注:“新餉”指由“遼餉”派發出去的軍餉,“舊餉”則為明廷原為各軍鎮核定的餉銀(由戶部負責)。由于“專款專用”,新餉比舊餉高得多,比如關寧軍單銀餉就是東江兵的一倍。
在明朝“裁軍”、清查空餉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事情。各級將官、勛貴都吸附在普通兵丁身上,每當朝廷清查時他們就把無權無勢的軍士推出去背鍋,既保全自己的“空餉”,又可以激無以為生的士兵兵變,逼迫朝廷退讓。
從明中期九邊此起彼伏的兵變,大多都跟這個相關。比如“立皇帝”劉瑾栽在這上面,袁崇煥履任遇到的第一件事也是鬧餉 -- “寧遠兵變”。
逼急了怕他們鬧事,不逼戶部又拿不出錢(此時戶部累計欠九邊軍餉近一千萬兩)。于是崇禎把球踢給了袁崇煥,“薊密永津及恒山等處新兵應否宜裁、關門馬匹應否宜減,還著督師袁崇煥及督撫衙門酌妥具奏”。
袁崇煥自然明白,皇帝不是在問他意見,皇帝是讓從“遼餉”里想辦法,他也就此實際參與進了薊鎮的“裁軍”。跟薊鎮一番談判后,袁崇煥給出了自己的價碼。
臣今計新餉之額與給兵□□□僅可養兵十六萬,故就十六萬而為用。關寧之十二萬為正,東江之兩萬余為奇,薊門之一萬二千為援,已足平奴。
《為商定恢復之書以復臺臣之問仰祈圣斷事疏》
很多人就據此認定,袁崇煥把薊鎮的十幾萬兵丁給裁撤到1.2萬,這真有點冤枉袁督師了。他的意思是薊鎮要補的3萬多兵,他只愿意用遼餉承擔1.2萬。這不是瞎猜的,戶部對此有過回復。
今關臣謂舊兵缺額三萬三千六百有奇,新兵僅有三萬三千三百有奇,若以新數而補舊數,數適相當,良為有見。至督師則欲以新兵一萬二千為額,兵部又欲以新兵一萬八千為額。統候圣明裁定歸一 ……
《登答方關院薊密永三協兵餉疏》
薊鎮和兵部希望袁崇煥能多幫襯下,但袁崇煥沒有再松口。最終的方案是1.2萬歸遼東負責、7800編入新組建的薊州西協,剩下的13940人“留在”原薊鎮兵冊。
以上就是“薊鎮裁軍”始末,袁督師具體有多大作為,該承擔什么責任,大家就各抒己見吧。
另外,有一些朋友認為,這1.2萬人被袁崇煥抽調到遼鎮去了。姑且不說袁只把這1.2萬人視為后備(平時就放在薊鎮,戰時征調),就算是調走了,如果薊鎮真有14萬可戰之兵,也不會多大影響。
所以明軍為什么打不贏后金,明廷以及各軍鎮那本不能說、也說不清的爛賬才是真正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