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高度互聯的社會中,人類欲望的形成機制遠比我們想象中復雜。我們常將“渴望”視為一種自發的內在動力,但事實上,欲望往往是一面鏡子,反射出我們與他人、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關系。這一現象的核心,便是法國哲學家勒內·基拉爾(René Girard)提出的“模仿欲望”(Mimetic Desire)理論——它揭示了一個顛覆性的真相:我們的欲望并非源于自我,而是通過模仿他人塑造的。從選擇職業到追求愛情,從生活方式到價值認同,我們無意識中被他人的選擇所牽引,甚至陷入競爭的泥潭。
受到基拉爾啟發,《模仿欲望》作者Luke Burgis柏柳康,在其書中進一步深入探討了模仿模型(模仿的對象)對人們行為的深遠影響。他指出,模仿的對象既可能是身邊的同事、家人,也可能是遙不可及的名人偶像。這些“模型”不僅定義了我們的偏好與抱負,甚至悄然重構了個體的身份認同。然而,模仿如同一把雙刃劍:積極的模仿能夠激發成長與創造力——例如導師制中價值觀的傳承,或藝術家群體間的相互啟迪;而消極的模仿則催生盲目競爭與自我迷失,使人們淪為外部期待的囚徒。當社會過度推崇“稀缺性敘事”——無論是職場晉升還是社交媒體上的關注度,欲望的模仿性會被進一步放大,導致個體陷入倦怠與空虛的循環。
更值得警惕的是“模型崩潰”的風險:當人們依賴的模仿對象崩塌(如偶像失格或失信等),原有的欲望體系可能瞬間瓦解,引發人們存在意義的危機。對此,柏柳康提出了“厚欲望”與“薄欲望”的區分:前者根植于個人價值觀與長期承諾,后者則浮于社會認可與即時滿足。這種區分不僅關乎個體的幸福感,更指向一個根本問題——我們究竟是在追求他人定義的“成功”,還是在創造屬于自己的生命敘事?
近日Edu指南與柏柳康聊了聊上述議題,以下是書面專訪全文:
模仿模型如何影響人們的欲望?
Edu指南:什么是“模仿模型”,它們是如何影響人們的欲望的?
柏柳康:模仿模型是關于我們在形成欲望時所關注的人或群體的。人類的欲望不是孤立產生的,而是通過他人來調節的。我們很少想要純粹基于內在品質的東西;我們想要它們,是因為其他人,無論是明示還是暗示,都在吸引我們。有些模型(可以模仿的對象)離我們很近——同齡人、同事、家人,而另一些則更遙遠,比如名人或歷史人物。這些模型塑造了我們的偏好、抱負,甚至我們的身份感,往往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
Edu指南:你在書中提到欲望往往是由對稀缺的感知所塑造的。這種感知是如何影響模仿欲望的,它在推動競爭中起著什么作用?
柏柳康:稀缺加劇了模仿欲望,因為它引入了競爭。如果兩個人渴望同樣的稀缺資源——無論是工作、社會地位,甚至是關注——他們的欲望就會升級并相互強化。對稀缺性的感知可以是真實的(供應有限),也可以是人為的(通過排他性或聲望制造的稀缺性)。這種動態加劇了競爭,導致沖突、怨恨,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導致自毀行為。
但我們認為稀缺的許多東西——成功、意義、成就,并不是真正的零和游戲。學會超越模仿的競爭,使我們能夠追求與競爭無關的欲望,而更多地追求真正的滿足感。
Edu指南:你提到的“積極模仿”,與消極模仿有何不同?
柏柳康:消極的模仿會導致競爭、怨恨和個性的喪失。這就是當人們陷入模仿的競爭循環——沒有意識到他們是由外部力量,而不是內在動機驅動時會發生的情況。另一方面,積極的模仿引導模仿走向成長、美德和人類繁榮。
積極模仿的一個明顯例子是導師制。一個偉大的導師不僅會傳授技能,還會激發被指導者的愿景和價值觀發生更深層次的轉變。另一個例子是,強大的社區可以通過培養非零和的共同愿望來提升個人——想想一群藝術家,他們互相推動,追求更大的創造力,而不是爭奪地位。
Edu指南:模仿欲望,如何塑造我們對待愛情和人際關系的方式?
柏柳康:模仿欲望在愛情中起著巨大的作用。許多人不僅僅是自發地墜入愛河,他們愛上一個人是因為他們認為這個人在別人眼中是可取的。浪漫的競爭往往會增強吸引力:一個人在進入一段關系的那一刻可能會變得更受歡迎,因為他們現在是受歡迎的典范。
模仿的力量也會扭曲關系,導致人們為了認可而追求愛情,而不是真正的聯系。關鍵是要發展基于強烈欲望的關系——真正的相互承諾和理解,而不是由外部比較塑造的關系。
Edu指南:模仿欲望為什么會導致倦怠,尤其是在高壓環境中?
柏柳康:倦怠往往源于工作場所的模仿壓力。當人們內化同事、競爭對手的欲望或更廣泛的文化期望時,他們最終會在可能與自己價值觀不符的條件下追求成功。這造成了一個令人精疲力竭的比較和過度勞累的循環。
高壓環境,例如金融、學術、科技初創公司,往往鼓勵模仿競爭,人們將自己推向極限,不是因為他們真正想要他們所追求的,而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被困在了一個無法逃脫的游戲中。解決方案是練習模仿辨別:認識到哪些欲望是真正屬于自己的,哪些是社會強加的。
模型崩潰之后:失去模仿對象的后果是什么
Edu指南:書中提到“生活方式模仿”現象,模仿欲望如何導致生活方式的復制,這有什么社會影響?
柏柳康:模仿欲望助長了生活方式的模仿,在這種模仿中,人們不僅采用個人欲望,而且采用基于他們欽佩的模式的整個生活方式。社交媒體放大了這種影響——人們策劃他們生活的理想化版本,而其他人模仿他們,導致消費主義、地位追求甚至地理集群的循環。例如人們搬到一個時尚的城市,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同齡人這樣做。
其社會影響是深遠的。當人們過度專注于某些職業、投資或趨勢時,它會導致順從、個性喪失,甚至經濟泡沫。在更深層次上,它可以讓人們覺得他們過著別人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的生活。
Edu指南:“模型崩潰”的概念這是如何發生的,失去模仿對象的后果是什么?
柏柳康:當一個人失去了他們所渴望的指導人物或理想時,就會發生模型崩潰——無論是由于幻滅、背叛,還是模型從他們的生活中消失。這可能會嚴重破壞穩定。當一個學生對老師失去信心時,當一個政治人物的失寵讓他們的追隨者迷失方向時,或者當一個個人導師的失敗讓他們的整個愿景受到質疑時,我們就會看到這一點。
隨著人們爭相用新的(通常更糟糕的)模型填補空白,模型崩潰的后果從存在混亂到破壞性行為不等。韌性的關鍵在于使一個人的模型多樣化,并將自己植根于不完全依賴于外部驗證的欲望中。
厚欲望與薄欲望:在競爭幻象中尋找生命的錨點
Edu指南:“厚欲望”和“薄欲望”的區別是什么?它們如何幫助人們做出更充實的生活選擇?
柏柳康:“薄欲望”,稀薄的欲望是膚淺的、短暫的,而且往往以最糟糕的方式模仿——它們是對地位、社會認可或時尚目標的渴望,這些欲望并不深深植根于一個人的真實自我。另一方面,“厚欲望”,強烈的欲望深深植根于一個人的價值觀、身份和長期承諾中。他們需要時間來培養,不太容易受到外部壓力的影響。
理解這種差異有助于人們避免浪費數年時間,追求最終會讓他們空虛的目標。有人可能認為他們想成為一名律師,是因為聲望和經濟激勵(微弱的欲望),后來才意識到真正驅使他們的是倡導正義(強烈的欲望)。識別和培養強烈的欲望會帶來更充實的生活。
Edu指南:你提到培養強烈的目標感,可以抵消有害的模仿欲望。人們如何開始發現并實現自己的目標?
柏柳康:發現目標始于識別和培養強烈的欲望。這需要從看似有聲望或可取的社會潮流中退一步,關注真正帶來持久滿足感的東西。
寫日記、深入反思和花時間與那些有強烈欲望(而不是稀薄欲望)的人相處等做法是有幫助的。一個強大的方法是嘗試做減法:當你去掉外部期望時會發生什么?什么對你來說仍然重要?目標不是我們只是“發現”的東西,而是我們通過有紀律地追求真正有意義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建立起來的東西。
Edu指南:我們應該如何練習辨別,學會區分自己真實的欲望和模仿的欲望?
柏柳康:模仿辨別是將強加給我們的欲望與內心產生的欲望分開的能力。開發它可以思考:當欲望突然出現時,問:“這是從哪里來的?誰會為我建立了模仿的對象? 同時可以通過從社交媒體、工作環境或施加強烈模仿壓力的社交圈中,抽出時間,有助于揭示這些影響消退時剩下的東西。審視長期滿足感也會有幫助,模仿欲望往往會導致快速產生瞬時的滿足,但同時伴隨長期的空虛。真正的欲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加豐富。尋求與導師和傳統為伍,培養深刻的反思,而不是沖動的模仿。最終,我們的目標不是消除模仿,而是要善加利用,使我們的欲望與我們真正被召喚過的生活相一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