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叩蒼穹,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二十號乘組準備就緒,即將與神舟十九號乘組“太空會師”;
提上日程,天問二號任務正按計劃開展發射前準備測試工作,將執行小行星伴飛取樣探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4月24日是第十個“中國航天日”。追夢不停歇,探索不止步,我國太空探索穩步推進,朝著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奮勇前行。
跨越
航天探索持續突破,航天技術向更高層次邁進
回顧過去一年,航天探索持續突破,令人振奮、催人奮進。
越星河,攜月壤,嫦娥六號逐夢歸。2024年6月25日,在歷時53天的太空往返之旅后,嫦娥六號帶回1935.3克月球背面樣品,創造中國航天新的世界紀錄。
神舟從容再問天。2024年10月30日凌晨,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飛天,實現第五次“太空會師”,中國空間站70后、80后、90后航天員齊聚,令人難忘。
從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嫦娥家族”書寫探月精彩篇章,從神舟五號完成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到建成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中國航天不斷刷新追夢高度,航天技術向更高層次邁進。
實現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月背智能采樣、月背起飛上升等三大技術突破,嫦娥六號完成了我國迄今為止最復雜的深空探測任務。
成功構建由3顆衛星組成的地月空間三星星座,突破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我國在該領域走在國際前列。
▲地月空間三星組網
成功回收首顆可重復使用返回式技術試驗衛星實踐十九號,空間技術發展和應用有了更強支撐;提出地月之間搭建“鵲橋”通信方案,嫦娥翩然落月背不再遙不可及……
仰望星空,追夢不止。把一個任務結束的終點,當作接續創新的起點,中國航天人一直在路上。
2026年前后發射嫦娥七號、2028年前后發射嫦娥八號、2029年左右下一代北斗系統開始發射組網衛星、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2035年前建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一份爭分奪秒的時間表,映照砥礪前行的腳步。
加速
空間科學迅速發展,向國際舞臺中央靠近
新增195臺(套)監測設備,觀測能力覆蓋日地空間全圈層。今年3月,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子午工程二期通過國家驗收,這個巨大的“監測網”,助力我國空間環境地基監測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子午工程利用地基監測日地空間環境
空間天氣預報預警能力提升,是我國空間科學事業加速發展的縮影。
新時代以來,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等支持下,“悟空”“墨子號”“慧眼”等10余顆空間科學衛星閃耀太空。
同時,國家民用航天領域成功實施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衛星和“張衡一號”“羲和號”等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發射。自此,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體系初步建成。
基于第一手科學數據,在宇宙射線電子、質子和氦核能譜精細結構探測等方面,我國科學家取得了多項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成果。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說:“在空間科學領域,過去,我國主要是知識的使用者。如今,作為新知識的創造者之一,我國逐漸向國際空間科學舞臺中央靠近。”
空間技術支撐空間科學探索,空間科學發展目標牽引空間技術跨代躍升。
探月工程科學發現成果豐碩。今年4月,利用嫦娥六號月球樣品,我國科學家首次測得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為更好開展月球起源與演化相關研究提供有力支撐。“隨著對月壤研究的深入,更多月球神秘面紗將被揭開。”嫦娥五號、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說。
▲嫦娥六號玄武巖樣品揭示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更“干”
中國空間站空間科學實驗進展順利。“太空稻種”已在地面孕育后代,“太空養魚”實現了我國在太空培育脊椎動物的突破,“太空晶體”順利生長,將為地面新材料制備提供指導作用……
▲中國空間站國家太空實驗室
外層空間是人類的共同疆域,空間探索是人類的共同事業。
新起點、新征程。再接再厲、乘勢而上,一步一個腳印朝著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邁進,中國的航天事業必將開拓更高境界,中國的科技創新將書寫嶄新篇章。
節選自《我國積極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宇宙浩瀚無比 探索永無止境》
來源:人民日報(2025年04月23日 第01版)
責任編輯:曹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