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大授銜時,有人高風亮節,主動提出讓銜,但也有一些將領,因為種種原因,覺得自己評銜過于低了,硬是要爭一爭,鬧一鬧。
其中開國少將以賀晉年、解方、鐘偉等人名氣最大,是公認的高銜低授,而開國中將則以聶鶴亭鬧得最兇,甚至跟負責評銜的羅帥拍了桌子。
那以聶鶴亭的資歷和職務,到底夠不夠授上將呢?為何到了1956年,他才被補授中將軍銜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聶鶴亭參加革命很早,北伐戰爭時期,他就是葉挺獨立團的排長,后參加南昌起義,擔任第11軍25師第73團第6連連長,當時7連連長是林帥。
紅軍時期,聶鶴亭曾任紅四軍參謀長,紅1師代參謀長等職。1937年,抗日軍政大學成立,林帥任校長,聶鶴亭任第四大隊大隊長兼第九隊隊長,是“抗大三巨頭“”之一。
抗戰時期,聶鶴亭的最高職務是晉察冀軍區參謀長,解放戰爭中,他曾擔任松江軍區司令員,遼北軍區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副參謀長等職。
從聶鶴亭革命戰爭時期的資歷和職務來看,他是典型的“高開低走型”將領。南昌起義時,他的級別超過了不少上將,甚至大將。正因為如此,1955年時,他在大鬧總干部部時,才會對羅帥說:粟裕都得喊我老排長。
那聶鶴亭為什么會高開低走呢?主要是有三件事影響了他的發展。
第一件事發生在南昌起義受挫后,朱老總率部南下,在江西大庾,將僅剩的九百人整編為第五縱隊,下設3個大隊,林帥任第2大隊大隊長,聶鶴亭任副大隊長。
作為南昌起義后,僅存為數不多的高級將領,如果聶鶴亭此時能夠堅定的追隨朱老總,上井岡山與毛主席會合,那肯定會得到重要,成為中央紅軍的骨干。
可惜他不顧朱老總的阻攔,離開了隊伍,前往上海找黨中央。聶鶴亭的離去在當時影響很不好,讓本來就人心渙散的部隊更加不穩定,朱老總之后又費了很大勁才穩住軍心。
第二件事發生在抗戰爆發后,當時正在抗大學習的聶鶴亭,聽說新四軍成立了,便要離開延安到新四軍任職。我黨向來講究民主,既然聶鶴亭執意要去新四軍,毛主席也沒多說什么,就同意了他的請求,只是告訴他走之前來找自己一趟。
但不知聶鶴亭怎么想的,明明知道毛主席有事要囑托自己,卻仍然偷偷離開。這件事在當時造成了不良影響。而且最后他也未能如愿加入新四軍,在武漢待了幾個月后又回到了延安。
第三件事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有一次聶鶴亭在前線,竟然自作主張,接受了敵暫編53師的“起義”。按照規定,這樣的大事是必須要先報請野司首長的同意才行。雖說戰場上機會稍縱即逝,但是他連打個招呼都沒有,讓野司首長很不高興。
因此他在東北一直在地方軍區任職,并未進入野戰部隊,直到1949年東野改編為四野后,他才被林帥調到野司,擔任四野副參謀長。
那聶鶴亭被授予中將,是因為這三件事惹得中央和野司首長不高興,才被有意降低軍銜的嗎?并不是這樣的,聶鶴亭被授予中將軍銜,完全是按照他的資歷、職務和級別決定的。
首先,在1952年評級時,聶鶴亭是準兵團級將領。在大授銜時,準兵團級對應的就是中將和少將,只有賀炳炎一人特殊,被授予了上將。
其次,聶鶴亭革命時期,長時間擔任參謀長,并非軍政主官。在大授銜時,參謀長的軍銜普遍要低于軍政主官。
例如長征時,聶鶴亭是紅1師代參謀長,師長是李聚奎,1955年李聚奎是上將,聶鶴亭被授中將就屬正常情況了。
而抗戰時,聶鶴亭曾任冀中軍區第四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晉察冀軍區參謀長。而同樣擔任過冀中軍區參謀長,晉察冀軍區參謀長的孫毅,1955年也是中將。
解放戰爭時期,聶鶴亭最高是四野副參謀長,當時四大野戰軍的參謀長中,一野的參謀長閻揆要,三野的參謀長張震,都是中將。聶鶴亭這個副參謀長,授中將算不錯了。
所以綜合多種情況來看,聶鶴亭授中將屬正常,并非低授。雖然在1955年他未能參加授銜儀式,但在1956年,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為他重新補授了中將軍銜,并授予他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解放勛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