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2 日,特朗普在白宮明確表示,對中國的關稅 “不可能真的達到 145%”,緊接著美國財長貝森特也釋放緩和信號,承認對華 145% 的關稅 “不可持續”。
該消息經媒體報道后迅速引爆網絡,因為就在前幾天特朗普還在社交媒體上叫嚷,將對中國進一步增加關稅,現在突然又要降低關稅,簡直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然而,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遠在千里之外的印度總理莫迪卻陷入極為尷尬的境地,因為他剛剛配合美國對中國出了一記"昏招"。
美國副總統萬斯帶著印度裔妻子 “回娘家” 訪問印度,莫迪政府簡直把他們當 “太上皇” 接待。不僅莫迪親自接見,雙方還 “相談甚歡”,達成了降低關稅的共識。
美國更是拋出 “橄欖枝”,承諾在關鍵技術和軍事上支持印度,聯手應對 “中國影響力”。莫迪可能覺得自己攀上了高枝,迫不及待地向美國表忠心:先是宣布對中國鋼鐵加征 12% 的臨時關稅,接著又傳出要接盤中國拒收的 10 架波音 737 MAX 客機。
可莫迪萬萬沒想到,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談判壓力下迅速 “變卦”。印度這邊剛把 “投名狀” 遞出去,美國那邊就開始和中國談關稅降級,印度的 “忠心” 瞬間成了國際輿論的笑柄。
說印度是“冤大頭”一點也夸張。以接盤波音客機這事為例,印度航空打算接手中國定制的 10 架 737 MAX,但這些飛機都是按照中國航司的需求設計的,印度市場根本不適用。印度航空得花大價錢改裝,還得解決中國已支付的預付款問題。
更關鍵的是,印度民航市場和中國差距太大: 中國現役客機 4300 架,印度只有 800 架;中國年旅客量 7.3 億人次,印度才 1 億。就算印度把這些飛機全買了,也填不滿美國的窟窿,反而讓自己背上沉重負擔。
再往更大的政治、外交層面說,莫迪政府的這一決策堪稱一場戰略災難,印度成為金磚國家中唯一在關稅問題上得罪中國的成員。
若將范圍擴大到中國周邊國家,印度也是唯一采取此類行動的國家,這種孤立處境讓印度政府陷入前所未有的外交尷尬。
與印度的冒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他亞洲國家在處理中美關系時展現出更為審慎的態度。泰國總理佩通坦 4 月 20 日宣布推遲與美國的關稅談判,明確表示 “不會在中美博弈中選邊站”。佩通坦的表態顯得莫迪更加的短視和沖動。
越南政府針對西方媒體炒作 “越南背刺中國”,總理范明政 4 月 21 日公開澄清,強調 “越美談判絕不能損害中越傳統友誼”。越南 2024 年對美出口增長 18%,但仍堅持多元化市場策略。
與美國在關稅問題仍談判的日本,其首相石破茂 4 月 22 日派特使訪華,重申 “日中經濟合作不可替代”,并拒絕美國要求對中國半導體加稅的施壓。
現在看來,中國周邊的幾個國家要么保持沉默,要么直接硬懟美國,只有印度配合美國刁難中國。莫迪作為政治老手,在經驗上可能抵不過石破茂,但要強于佩通坦,那么為何還作出如此低水平的決策呢?
筆者分析可能與印度政治生態結構有關。印度政壇受美國影響程度之深眾所周知,尤其是最大在野黨長期接受美國 NGO 資助,其高層與美國國務院關系密切。
2024 年美印 “關鍵技術倡議” 談判期間,國大黨公開施壓莫迪政府,要求在 5G、量子計算等領域全面倒向美國。
而莫迪又長期鼓吹"超越中國"的口號,也為這些親美勢力提供了炒作空間。在這種政治環境下,即便精明如莫迪,也可能被迫做出不符合國家長遠利益的決策。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印度宣布對中國鋼鐵加征關稅后不久,中國商務部立即作出回應,表示將采取"必要措施"保護中國企業合法權益。與此同時,中國與南亞其他國家,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的經貿合作正在穩步推進。
莫迪這次的外交翻車,給所有想在美中之間投機取巧的國家提了個醒:大國博弈不是兒戲,選邊站隊要慎之又慎。現在特朗普政府自己先慫了,留下莫迪在原地尷尬。不知道這位印度總理現在是不是腸子都悔青了?
原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