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在于解讀,所以董明珠這話一出來就再次成了流量,因為人們總是要用最偏執的角度去解讀,這樣才吸引眼球。
客觀說,兩個點是海歸的弊端:
第1個,就是海歸把大量的錢從國內帶出去了。學習是真正的消費,大量的海外留學生就把國內創造的財富帶過去了。
第2個,則的確如董明珠說的,很容易被洗腦成為間諜,這點極其危險。
所以作為一個企業,特別是重要的國企央企對海歸留學生有所防范是很合理的。
但,換另外一個角度,如果我們有孩子,如果有機會要不要送出去?是希望他能夠出去走一走的,到外面去看一看,因為不能夠把自己封閉起來,只有見多才能識廣,才能夠把別人的一些好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傳遞回來,改良和優化我們自己。
只是說怎么出去,什么年齡出去,出去的目標是啥?這些是要明確和規劃的。
留學生,如果只是盲目送出去,淪落成為了一個去國外花國內錢的消費者,那么就是錯誤了。反之假使,他們都有堅定的國和家的信念再出去就完全不同了。
談到這里,就立刻讓我想到日本人被美國打破門戶之后,做的一個決策:派內部的精英去西方游學,這些精英后來就成了日本金融業以及其他行業的中堅和骨干。要知道金融是最容易被利益誘惑的,但是有了信念才能克制利益。
還有彼得一世的故事
日本和俄羅斯,這是近代史上對中國造成傷害最大的兩個國家,他們無一不鼓勵留學,但是鼓勵的是健康的真正的留學,所以回來的海龜是真正有用的海龜。
所以溝通在于解讀,如果你用狹隘的角度去解讀董明珠的話,那就是純想挑事兒嘛。
董的尖銳觀點,倒反而應該引發我們的思考:就是我們讓孩子出去到底是干嘛,學些什么東西。看有多少網上的到國外去的留學生那些糜爛的生活呀,那這樣的人你要他干嘛呢?
還有很多人去移民,不管是移民到東南亞這些國家,還是移民到歐洲或者是美國,它其實就是為了讓孩子來報考國內名校的時候降低一個門檻,實際上像這種政策,我覺得都應該快速的去取消,否則它會造成一種崇洋媚外的思想,而這種崇洋媚外的思想才真正是我們精神上的病。
非常有意思的是,崇洋媚外的思想也好,或者說是對人才的重視也好。事實上,如果在國外真的是用心學習,掌握了那邊非常好的知識,那么國內大有空間并非常歡迎。我記得在20多年以前中國人民大學聘請一個運營管理專業的年輕的留美歸來的教授,給到的待遇就能夠超過黃衛偉老師。一度從海外回來的留學人員進高校,是一個風氣。
當董明珠發出這個言論之后,還有人就拿錢學森這些老一輩的功勛人物來做對比進行駁斥,其實只能說是這個人的心很臟,之所以故意這么去講,還是為了流量,非常的無聊。
最后,總結一下:說一定要讓人出去,但是要先給到他的大腦里有堅定和健康的對國與家的信念,這個意識不培養直接就送出去,實際上就等于把孩子弄廢了,他會永遠沒有根。
而對于海歸人員的錄用,是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篩選和考察的機制的,只有這樣才能夠讓這件事情真正的平衡和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