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朗普又在國際舞臺上搞起了大動作,試圖借關稅戰搞一出“圍堵中國”的好戲。《華爾街日報》曝出猛料,稱特朗普政府正利用與70多個國家的關稅談判,要求這些國家在中美之間“二選一”——要想美國減關稅?行,先把中國供應鏈踢出本國市場,再封殺中資企業建廠,順帶對中國貨閉門謝客。妥妥的赤裸裸經濟霸凌。可惜,這出戲演到現在,現實啪啪打臉,連“鐵桿小弟”都不肯配合。
一、特朗普算盤打得精:關稅當武器,逼國站隊
特朗普這次出招,表面是“談判”,實則是“勒索”。他的如意算盤是,靠強征關稅把盟友逼上“反華戰車”,構建一個圍堵中國的經濟聯盟,逼中國就范。尤其鎖定亞洲幾國作為突破口——越南、印度、韓國、日本,這些國家經濟對美國有依賴,又跟中國有博弈歷史,按特朗普的算盤,這些國家應該最容易被撬動。
但他低估了中國這些年的經濟實力和區域影響力,也沒料到如今的全球產業鏈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旦撕破臉,吃虧的絕不止中國一家。
二、越南:敢得罪中國?經濟瞬間癱瘓
先看越南。特朗普一心想把越南打造成“反華樣板”,帶頭對中國貨加稅,切斷中國供應鏈。但問題來了,自2004年起,中國就是越南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連續四年突破2000億美元。越南的工業原材料、機械設備、電力能源大多來自中國,連基礎建設和泛亞鐵路項目都離不開中國投資。
一旦跟中國徹底鬧翻,越南不但拿不到美國那點關稅豁免,連國內經濟都得崩盤。結果呢?中國國家元首應邀訪問越南,雙方一口氣簽了45項協議,經濟、科技、南海問題全面合作,越南立馬轉向。越南雖嘴上不說,行動上卻干脆利落地站隊中國。
三、日本:嘴上答應,心里拒絕
再說日本。特朗普向來把日本當提款機,想用《廣場協議》那一套逼日本妥協,表面“同盟”,實則榨干。美方這次還故意把談判地點從財政部挪到白宮,表現出“總統親自出馬”的緊迫感。
結果,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去華盛頓“摸底”,發現美方胃口太大,不光要日本站隊,還想順手加碼讓日本多掏軍費。第一輪談判下來,日本啥便宜都沒撈著,反被要求“加錢”。
更別提,日本對中國依賴更深。中國是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日本的汽車零部件、半導體、化工品全靠中國供應鏈。特別是稀土資源,中國是全球最大出口國,日本高科技產業稍有風吹草動,整個產業鏈都要斷供。
所以,嘴上喊“美日同盟”,背地里日本卻拼命對華增資。特朗普這點小九九,日本早看透了,表面附和,實際陽奉陰違。
四、馬來西亞、柬埔寨:跟誰賺錢跟誰走
馬來西亞和柬埔寨的態度就更簡單直白,誰讓他們賺得多就跟誰好。中國是東盟最大貿易伙伴,2023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突破9750億美元。馬來西亞是泛亞高鐵的東盟重要節點,中國投資帶動了大量就業和基建,馬來西亞自然不愿意為美國斷了這條財路。
柬埔寨更是親華典型。靠著中國投資,柬埔寨的基礎設施、旅游、能源和制造業快速發展,還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評為“東南亞最具增長潛力國家”。這種情況下,美國再怎么逼,柬埔寨也不可能自斷財路。
五、特朗普黔驢技窮,連盟友也疲憊不堪
美國國內其實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反對聲也很大。民主黨罵他搞貿易霸凌,共和黨擔心中美脫鉤影響美國供應鏈,連“鐵票倉”美國農民都被高關稅反噬得叫苦連天。特沒譜這時候還想著搞“70國圍堵中國”,簡直是火上澆油。
科技圈的馬斯克、蘋果庫克也多次表達不滿,生怕貿易戰升級,波及美國高科技制造。甚至傳出,特朗普曾阻止馬斯克參與對華作戰簡報會,生怕這位商界巨頭太過傾向中國。
六、中國態度:要談行,別想逼!要打,奉陪到底!
面對美國這套“胡蘿卜+大棒”的把戲,中國早就看透,也亮明了態度:要談可以,先把關稅政策改了再說;要打,中國奉陪到底。而且這幾年,中方不但經濟體量越來越強,國際朋友圈也越擴越大,美國過去那套“霸主說了算”的劇本,早就不好使了。
七、結語:特朗普“圍堵中國”注定失敗
這場圍堵中國的鬧劇,演到現在已經很明顯,特朗普的計劃注定會失敗。越南、日本、馬來西亞、柬埔寨,各國都在現實利益和經濟安全面前,清晰地選擇了站在中國這邊。所謂“70國反華聯盟”,最終恐怕連個影都湊不齊。
經濟全球化時代,脫鉤拼圍堵,只會兩敗俱傷。美國要是真執意蠻干,等來的恐怕是一個更孤立、更疲憊、更焦慮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