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GDP十強省名單新鮮出爐。廣東以3.35萬億元繼續穩坐頭把交椅,江蘇、山東分列二三位,浙江憑借10.74%的增速成為增長王。湖北以近9%的增速首次超越河南,將中原大省擠至第六位。
上海則作為直轄市異軍突起,以14.75%的驚人增速躋身第九,讓原本排名第十的湖南只能勉強守住末位。值得注意的是,十強省門檻已突破1.27萬億元,區域經濟競爭進入新量級。
廣東依舊第1
廣東這個"經濟巨無霸"依舊展示出超強韌性。雖然6.39%的增速在十強中僅列中游,但2014億元的經濟增量相當于再造了一個中等城市經濟體量。
從智能汽車到量子通信,廣東正在加速布局新質生產力,僅第一季度就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000家。不過專家提醒,在3.3萬億的高基數上持續增長,廣東正面臨"大象轉身"的轉型陣痛。
河南退居第6
河南的退步令人扼腕。這個曾穩居第五的農業大省,今年一季度增速驟降至1.22%,增量僅有180億元。受國際糧食價格波動影響,河南農產品出口額同比下降18%,食品加工業遭遇十年最冷寒冬。
更嚴峻的是,省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尚未形成規模效應,新舊動能轉換出現斷檔。當地企業家坦言:"我們還在用賣糧食的錢補工業的課。"
湖南墊底
湖南的處境則充滿戲劇性。763億元增量本屬亮眼成績,卻因上海的強勢逆襲淪為"末班車乘客"。作為中部制造業重鎮,湖南工程機械出口額保持20%增長,但消費電子產業受國際市場沖擊出現萎縮。
值得關注的是,長沙都市圈對全省經濟貢獻度突破65%,"強省會"戰略下區域發展失衡問題愈發凸顯。
結語
在這場經濟競速中,浙江和上海的表現堪稱驚艷。浙江民營企業抓住數字經濟機遇,跨境電商交易額暴漲45%,帶動全省GDP突破2.2萬億。上海則依托國際金融中心優勢,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投資增幅達37%,外資金融機構新增數量創七年新高。這種"既要質量又要速度"的發展模式,正在重塑長三角競爭格局。
觀察各省發展曲線,一個清晰信號正在浮現:單純依靠傳統要素驅動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廣東的轉型陣痛、河南的結構困境、湖南的區域失衡,都在倒逼地方政府尋找新解法。當十強省門檻升至1.27萬億,這場經濟馬拉松的決勝關鍵,已從"跑得多快"轉向"跑得多穩"。未來區域競爭不僅要看數字增減,更要看創新濃度、產業高度和民生溫度——這才是高質量發展的真正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